
话说观耜园
1974年,我在梁北高中上学时,知道学校西边约二公里有个小村庄叫观耜园。
2022年初春,约上两位老同学,重游这个明朝末期所建的观耜园。
观耜园,坐落在三峰山东峰之下北行二公里,依然纯朴依旧,新修的南水北调中线水渠,自村南绕西向北流去,村中只剩下一幢五开间坐北朝南的明农堂大殿,仿佛在诉说着它的非凡。也难为它了,历经战乱,距今千年沧桑,已很不容易了。
明万历年间,城内出了个大官叫马文升,属一品宰相,又称马天官。虽然权倾盖世,但此人低调务实,做事不喜张扬。可地方官投以所望,在故居南,三峰山北,古吕梁江东岸,一个冲积平坦的开阔地上,圈地为园,供奉马家养花种菜,培植食用中药苗,又大兴土木,修建了亭台楼榭。还特别从城外选择了几户种地能手,令全家居迁于此,看家护园者要改遂马姓。弘大的美园,取名叫“官耜园”,以讨马大官人欢心。
要说那个园子,真是块富地,四面环流,旱时可浇,涝时可排,种下的各种花木生长茂盛,无害虫叮咬,种下的蔬菜水灵灵,绿油油,培植的食用中药苗,青翠色鲜,营养价值首屈一指。整个园子占地六百亩,依山势河流而建,园中有草堂书斋香火殿、有烟雨楼阁茶仙楼、有依河而立望月台,还有响水洞、药王坛、钧阳山……园内最壮观的当数明农堂,它是纵深四进院,每个门楼上方都是瞭望台,雄伟壮观。周围园墙错落有致,墙高六尺,取三峰山白石,砌根基立柱;当地红土夯墙,呈褐红色,墙上方,兰瓦饰顶。园内竹篱笆、紫藤树等围院若干。园门牌坊高大,分三梯层,一对石狮威严左右,上方匾额醒目。
园中远望,三峰山宛如笔架,林壑幽美,凤凰台神奇独特,北有禁沟夜泉,东望无垠田畴禾铺锦绣,西有岚光霞色满林深。当地一姓董的秀才曾诗曰:梁江之地是何地,地肥水美钟灵气。
有一年春天,皇上恩准马文升回乡省亲。农历二月的一天,春阳柔和,地方官员陪同马文升来到官耜园一游。一眼望去碧绿清悠,河水潺潺,青竹吐翠,甚是欣慰。天官仰天思绪,又令其随从曰:这么好的地方,敞开园门,让百姓随便游玩,并手指牌坊上方,对县官讲:不能叫“官耜园”,应改名叫“观耜园”为好。从此“观耜园”名闻遐迩。
马文升回京后,又向皇上拟章,招安国、樟树、陇西等地种植能手,汇聚禹州观耜园中,广接技艺,围绕药食同源之理,在原有基础上,使禹州中药材种植、药苗食用、中草药炮制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
自此,每年农历二月二,禹州都会举行药材交易大会,这一天也是马文升回故乡的日子,也是对马文升为中药种植的贡献的纪念。禹薄荷、禹韭菜、禹白附、禹土元、禹熟地、禹白杆芹菜等驰名华夏,至今大都是禹州的道地药材。
说起观耜园的前世,不得不提一下与其相邻的村庄——董村店,它要比观耜园的历史早几年。董村店在观耜园西邻,同在一坳中,共饮一脉水。传说,当时该村七路入水,七窍出水。村南山下有一处明泉,当地百姓取名龙泉池,池深丈余,口径丈二。水碧泉清,响如洪钟,夜间嗡声传至村外一里多。它长年累月滋养了四乡百姓,天旱时三里五村数百人排队取水从没干涸。臣民拜泉池未了,天必降大雨,龙泉池瞬间四溢;水自然七道外流,流到那个庄,那个庄就一定会年丰食足,否则,穷其无望。所以,当地乡民留传着:龙泉池里流龙水,流到一地变富盆。这些足以说明观耜园流域,地之灵、水之丰、景之美。
数百年后的今天,观耜园仍民风纯朴,至今马姓没改的后代,已繁衍数百人,园缘成村,皆为守园后裔,他们人心向善,小康生活甜而美。禹州市中药材交易大会历经数代更替,如今更加规范繁盛。中药种植及炮制技术早已传遍大江南北,中药苗作为食材烹饪,为大众膳食康养奉献着……
该文配图为遗存的明农堂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