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吕祖阁

    吕祖阁是何时建造,一说为唐代,一说为明代,还有一说是清代。传说吕祖阁是吕洞宾弃官后修仙求道处,现存楼阁一座。位于禹州市城东20里许的阁街村东,坐北朝南,背依颖水,南望柏山。
    吕祖阁中有吕洞宾的神像。吕洞宾,俗家姓李,名琼,字伯玉,号纯阳,唐代蒲州永济人。和武圣关羽的老家很近。李琼生于唐德宗建元14年,老婆姓金。他在唐武宗会昌年间两次考试不中。到了唐懿宗时出任过旬阳县令。后来由于遇上了安史之乱,社会阶级斗争激烈,矛盾激化严重,藩镇割据。他对这样混乱的社会很是厌烦,逐弃官而走,到了现在的庐山仙人洞、九峰山等地区隐居。因为他是举家带口隐居的,老两口又同住一个山洞,互敬互爱,相敬如宾。
    久而久之,他就总结出三个字:吕洞宾。后人逐渐把他的真名忘掉不提,而吕洞宾却声名远扬了。该阁距今已几百年的历史了,虽经历风风雨雨,仍完好无损的矗立在初、高中之间,原为省级二级保护文物。
    吕祖阁位于白云寨内,阁前东西各有一排房舍,两排房舍中间有甬道。“甬道高八尺许,两旁树阴交加,诗社交会,同人小酌,其景甚妙”。甬道下有三个大拱圆圈门,可东西往来,拾甬道阶梯而上,走约20米再上四、五踏可到吕祖阁中洞地带。
    吕祖阁占地约1.2亩,高五十余尺(距地面17米许),此阁系城楼式楼阁,下为洞,上为阁,系飞檐斗拱型,环街而登,上面是大殿,中间有一横贯南北的古洞即“大阁之下,四通六厥皆洞,洞外皆以高窗承明,幽深开朗,盛夏之日,绝无暑气,盖读书福地也”。在南北洞中间分为左右两小洞,进洞约5米处对门各有一小洞,沿北洞而上,爬阶梯可到大殿南面和西面两洞,洞究竟何用,都无从记载,但后来成为了初中、高中教师的住室。穿越中洞而下台阶,直到甬道的尽头,是二阁。二阁只见土台,不曾有记载它的神采。由于二阁坍塌缘故,当地附近的人们称之谓“前阁后不阁”的说法,因此阁街村村民上千年来未曾有一处建楼房。
    直到2015年阁街村村民才建一处楼房。距二阁东约100米,有三房屋,西南约100米,大阁后北约50米左右,七圣殿后约30米也有三间房屋,究竟何用,无人知晓。吕祖阁的周围树木很多,有的树木年龄很久,阴以蔽日,古朴大方。当时“桦柏掩映,殿宇辉煌,风景之美,申于禹郡;阁高五十余尺,凭栏四望,林麓川原百里风景尽在襟袖也”。
    吕祖阁东南方向约500米处有一石座砖塔,塔顶有一铁铸老头像,像上刻有康熙二十四年秋建,文革时期被扒掉。铁铸老头像用做阁街大队第五生产队的上工钟。该钟声音清脆响亮,超过其它铁器,但现不知去向。塔是否属于吕祖阁附属建筑,目前为之已无从知晓。
    吕祖阁在1787年(清朝乾隆五十二年)建颍南书院,王聿修(乾隆之师)曾在此执教,后有道光年间第十八名进士余埥及之子余燮在此任教,清代举人杜希春及之子杜香炉都在此任教。
    吕祖阁是古人们智慧的结晶,那么雄伟的建筑即使在道光年间来说也是极其不易的,曾听老人们说他们的老人说过,大殿上的十几根六米以上的立柱和墚、檩都是酸枣树根而为之。十几根立柱和墚、檩都有合抱之粗有余,就这几十根木头每根重在近千斤左右,要想运到距地面近10米高的地方,当时来说是十分困难的,听说是他们的办法是用土堆成一个坡度,硬是把木头滚到大殿上去的,而且把立柱立起,架在横梁上。就现在人看来不用吊车也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我们的先人却能把这样困难的事情做到,充分证明了古人的智慧。
    吕祖阁是白云寨中最高的建筑物,它的用途很多,因为它是四面环沟(沟深10米,宽15米)的土寨,时称白云寨,因它寨高沟深,据说民国是“跑反”用的,即附近村民听说土匪下山绑票来了,都会躲进寨内;抗战时期是民团的团部,当鬼子来时,民团全部撤离留下一个空阁,当时鬼子认为是炮楼,命炮兵打了一炮,炮弹落在大阁后墙稍上部,只炸了一个小坑,大阁却安然无恙,弹痕现在清晰可见。封建科举时白云寨是颍南书院,民国时期是吕祖阁中心小学,解放军南下时是战地后方医院,新中国成立后定为禹县七中,文革时期扒掉寨墙成为褚河高中。高中成立后修建了上大阁大殿的台阶,沿台阶而上,大殿映入眼帘,殿内平坦宽敞,可容纳五百余人。
    大殿下,墙中间离地面约3米处有个直贯南北的洞,中间两分,各有两个小洞,洞内南北各一个,东西对面各一个,其中面南的两洞是上大阁大殿用的。每个洞面积约20平方米,当时作为高中、初中教师的办公室,里面可谓是冬暖夏凉,实乃避暑胜地,直到1994年初中教学楼建成所住教师才全部撤出,但时常还有人在洞里面乘凉,但大殿一直闲置。在2003年一位友人想目睹大阁大殿的风采,我们才亲临其境,大殿上不知何时安放一尊神像,神像前有香炉,两条布幔分布神像两侧从阁顶一直垂落地上,当时虽无烧纸、烧香之人,但观察香炉内灰烬已是不在少数了。
    2006年冬季某日早上5时许,大阁顶上隔着房脊冒出火苗,但谁也不曾想大阁在燃烧。待学生下早自习后,有人拔打了119,当消防车来灭火时,火势已大,加之无法接触靠近,也就任其自燃了,究其原因,大致认为是烧香或烧纸纸灰未燃烬,而引起幔布着火。尽管大阁已惨破,但是它的确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原先的雄伟与壮观让人们所叹服,它静静的矗立在那里向人们诉说着近五、六百年的历史,也许可能有一天,大阁会全无,会在一些人心目中渐渐的淡去。但它所蕴含的智慧是永远无法抹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