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春生:匠心独运的钧瓷大师

    “七十二座窑,烟火遮遍天”是古人对神垕的赞誉,其中的“窑”便是遍布神垕镇的钧瓷窑。孔春生是土生土长的神垕人,也是钧瓷界的大师。近年来,他获得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评许昌大工匠、河南省技术能手、中原技能大师、中原(轻工)大工匠、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技术能手、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等。去年,他被评为中原大工匠。
    孔春生出生于钧瓷家庭,上小学时就帮在国营瓷厂实验室烧制钧瓷的父亲孔铁山(近代钧瓷的主要奠基人)整理笔记,后师从父亲学习钧瓷烧制技艺,熟练掌握了各项技能,大学毕业后潜心于钧瓷的材料、技术和艺术的完美融合及提升,刻苦钻研,勇于创新。 30多年来,他创作的《乾元鼎》《祥和尊》等16件作品被中国——东盟博览会指定为国礼赠送各国政要;获国家级金、银奖12个,省部级金、银奖92个,包括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百花奖”金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联合颁发的“大地奖”金奖。他的作品入选“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河南钧瓷博物馆收藏。
    钧瓷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艺术特点广受陶瓷爱好者喜爱。然而,因其烧制技艺很难把握,有了“十窑九不成”之说。1993年,孔春生参与了液化气钧瓷窑炉设计项目,探索出钧瓷升温曲线操控方法,成功解决了制约钧瓷发展的成品率低、劳动强度大、环境污染大等问题,改写了钧瓷“十窑九不成”的历史,使钧瓷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过去,钧瓷的烧制从来没有壶这个门类。相对于钧瓷花瓶、钧瓷盘等门类,壶的制作技艺难度更大。”孔春生说。他利用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的优势进行创新攻关,带领孔家钧窑突破技术难关,开发出钧瓷茶具系列,将审美与实用结合,打破了钧瓷千百年来不做壶的铁律,填补了中原地区的空白,带动了省内瓷区向制壶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孔家钧窑已开发出钧瓷茶具、餐具、香具等实用器皿,形成了成熟的工艺规范,节能降耗达5%,产品合格率提高10%,年产值上亿元,对完善产品结构和增加经济效益起到了引领作用,提高了钧瓷在全国陶瓷产业的竞争力。
    孔春生从事钧瓷产业以来,取得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36项。1993年,他主持参与的“宋官窑青瓷研制”项目,成功试烧出钧瓷、汝瓷、官瓷,实现一窑三瓷。该项目获河南省乡镇企业管理局颁发的科技成果进步二等奖。2011年,他参与完成的“高档艺术陶瓷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可视化设计”项目,被省教育厅确认为河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为提升产品质量,树立行业形象,孔春生带领公司技术人员,参与起草、编写了国家标准GB/T23403-2009《地理标志产品钧瓷》,把钧瓷的生产制作标准化、规范化。省科技厅批准孔家钧窑成立了钧瓷行业首个省级“钧瓷工业设计中心”和“河南省钧瓷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孔家钧窑通过科技研发将每一个工序精细化、标准化,让工人在操作时有章可循。他带领孔家钧窑完善钧瓷产品检测标准,严把产品质量关,提高产品竞争力,使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钧瓷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幅增强,壮大了钧瓷产业,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孔家钧窑荣获“河南省名牌产品”“河南省著名商标”,并成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他先后发表《钧瓷窑变的前世今生》《钧瓷的烧成与探索》等专业论文,著作《铜系青蓝釉》一书,系统阐述了铜系青蓝釉的实践研究和发展。该书获河南省社科一等奖。如今,他为钧瓷行业培养了一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带出11名徒弟,已有3人成为三级高级技工,1人获得技能竞赛优秀奖,为钧瓷家族增添新的成员,引领钧瓷发展潮流。
    孔春生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为汶川大地震捐款捐物,为禹州市贫困村、贫困户捐款捐物、提供公益岗位等,助力脱贫攻坚。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抗洪抢险中,他积极捐款,认真践行工匠精神,以实际行动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传播者和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