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柜:实用与美感兼具

药店常用中药有千余种,那么如何才能把上千种中药材合理摆放,以快速找到呢?进入中药店,会闻到一股淡淡的药香,顺着药香,可以看到柜台后立着一排古香古色的药柜。这就是专门存放中药的“百眼柜”,它可是中药的“收纳神器”。药柜上纵横有序地排列着许多小抽屉,每个抽屉上都写着工整的中药名。这些抽屉俗称“药斗子”,一般来说,每一个“斗”的内部被平均分为三格。

在古代药铺中,中药的摆放十分讲究,有“前匣后斗上装瓶”的原则。通常质地较轻、用量较大的药物装进匣柜里;处方里常用的药物装在斗柜里;细小的药物,如种子及粉末状的药物放在瓶子里,摆放在药柜上。别看药斗子不大,里面存放药物的种类可是非常繁杂的,尤其有的药物有一定毒性,有的药物功效类似或名称相近,而有的药物形状类似、容易混淆。因此,药物在药斗上的摆放位置蕴藏着古人多年的经验与智慧。总体来说,药斗的摆放本着“抬手取,低头拿,半步可观全药匣”的原则,以方便取用、找药容易为主。同时,考虑到承重的问题,还要遵循“上轻、中实、下沉”的规律。一般还会把功效相近的药物组合在一起,方便寻找。而容易造成污染的药物放在斗架低层。
无论是在中药店,还是在医院的中药房,现代药柜大多是“横七竖八”式的大木柜,上面布满抽屉。现在的药斗一般可容纳饮片的重量是一市斤,所以又被称为“斤斗”。不同地区的药铺会根据自身经验,因地制宜总结出一套药物摆放的“斗谱”。斗谱的书写也有规律,通常斗面上方横写的是第一斗的中药名,右侧竖写的是中斗的中药名,左侧竖写的是最里面第三斗的中药名。

在中医药博物馆,收藏了一组清代的木质圆柱形药柜,此柜制作精美,高170厘米、直径87厘米,通体黑漆,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中间有木质转轴,可以转动。上柜共有三角形药斗35个,每屉盛药四种,屉面贴有纸质标签,上写药名。抽屉把手为金漆蟾蜍或寿桃样式,寓意多子、多福、长寿。下柜为圆形开门式柜体,共七个柜门,柜门分别绘有扁鹊、李时珍等人物图像。柜顶书有“长澄老铺仁和堂,越都陆分号”及“岁次乾隆廿八年麦熟斯仁褟造好自珍传”等。这个圆形药柜不仅节省空间,而且可转动取药,便于调配,是现存古代药柜中的精品。

清代木质圆柱形药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