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的钧台
在山东德州工作的登封老乡打电话说,著名水文化专家靳怀堾先生要到登封考察。没过几天,靳局长在登封老乡陪同下就到了登封,参观了启母阙、启母石、王城岗后,提出能否到禹州去考察一下钧台和禹王锁蛟井,于是,我和观星台文物保管所长副所长申颍涛同志即陪同前往。在禹州市打听钧台,还颇费了一番周折,人们只知道有钧台街道办事处,后来遇到一个中学生,她说是否在我们学校,在她带领下,我们才在禹州一中校园东南角瞻仰了巍峨的钧台。
钧台遗址原在禹州境内三峰山东南之柏塔山,明嘉靖十年(1531年),知州刘魁在城内西北隅重建,并将其作为唐代天宝年间所建禹王庙的山门。康熙十八年(1697年),禹州知州于国璧重建钧台,民国时期毁损,1991年禹州市政府又重修一新。南面正中有洞门,额书“古钧台”,两侧嵌有对联:“得名始于夏,怀古几登台。”台上有楼阁建筑,红柱黄瓦,透花门窗,四边青石栏上刻有与夏启有关的历史典故。
古朴典雅、巍峨壮观的古钧台是禹州最重要的文化地标,伫立其上,我们仿佛回到了遥远的夏代初年。大禹去世后,他的儿子夏启继承了他的职位,东夷族的首领伯益和夏启的同姓有扈氏,夏启用武力征服了他们,杀掉伯益,把有扈氏罚作牧奴,巩固了政权,遂“大飨诸侯于钧台(《竹书纪年》)”,这标志着中国从禅让制到家天下的转变。”“钧台之享”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夏启剿灭有扈氏后召集各地方国首领而举行的一次盛大的献祭神灵的活动,是继大禹涂山之会后又一次重要的方国盟会。《左传》曰:“夏启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亳之命,周武有孟津之誓,成有歧阳之搜,康有酆之朝,穆有涂山之会。”“钧台之享”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巍峨的钧台在夏代还曾大放光彩,《有夏志传》载:少康中兴后,“整威仪东南行,求阳翟夏王之故都。命宁、艾、靡、抒修葺五庙,扫视诸陵,增立先王之庙。葺宫室,修钧台,视九鼎,告天下诸侯。”“乃以明年壬午为元年元月,即夏王位,禘五庙,望诸陵,郊天祈地,祭九鼎,坐钧台而朝诸侯。遂为中兴首君。”但是夏朝末年,钧台又成了国家监狱,夏桀因禁商汤于此,这可说是钧台不太光彩的一面。
站在钧台之上,我浮想联翩。钧台是夏启大会诸侯的地方,禹州人自豪地称“钧台之享”是中国第一国宴,作为桀囚商汤的地方,又称钧台为“中国第一座监狱”。这本身无可厚非,钧台之于禹州有重要影响,钧台陂、钧窑、钧瓷、钧州皆源于钧台。《水经注校》 载:“河南阳翟县南有钧台,其水(嵎水)又东南流,水积为陂,陂方十里,俗为之钧台陂,陂指钧台取名也。”钧窑及钧瓷的命名始于何时无考,钧窑一词最早出现于明代,明吕震《宣德鼎彝谱》称:“宣宗以郊庙鼎彝不合古式,乃出内府所藏宋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仿铸。以钧窑与官、哥、汝、定并提,于是宋之钧窑盛传于世。”郭葆昌《瓷器概说》曰:“北宋名窑最多……其地有钧台,因名钧窑。” 禹州古称历地、栎邑、阳翟,曾为秦汉颍川郡、金颍川州所在地,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因州有古“钧台”遗迹,改颍川州为钧州。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年),为避神宗朱翊钧名讳,改钧州为禹州。不过,蹊跷的是,钧州、钧窑,历史上亦称为均州、均窑,可能是同音之故吧,但钧台之钧字还真与陶瓷有关,制陶器所用的转轮即称为“钧”。
也可能是因为夏启在此“钧台之享”,本义为古代重量单位的“钧”字,作为一个词素,所组成的很多词大多与权力有关,“钧天”谓天帝住处,天之中央;“钧柄”谓大权;“钧枢”即执掌国政的人;“钧陶”则由制陶引申为造就、培养或秉持国政;钧衡则为评量人才之意。另外,“钧”字还作为敬辞,用于对尊长或上级,如钧安、钧鉴、钧座、钧席,而尊称别人的眷属也称钧眷,尊称上司的命令称钧旨等。站在巍峨的钧台上,想到这些,对夏启有了一番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