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水相逢”中的萍如何药用

萍水相逢,原义是浮萍因水而四处流荡、聚散不定,后用来比喻人原本素不相识,因机缘巧合偶然相逢。唐代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成语“萍水相逢”,便源自于此。“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古诗中也常以“萍”表达漂泊无根之意。
浮萍属飘浮植物,水田、池沼或其他静水水域均有分布,常与紫萍混生。紫萍是中药浮萍的基源植物。《中国药典》记载,药用浮萍为浮萍科植物紫萍的干燥全草,6月至9月采收。
历代本草著作对浮萍多有记载。《神农本草经》载其“主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长须发,止消渴”。《本草纲目》则载:“浮萍,其性轻浮,入肺经,达皮肤,所以能发扬邪汗也”“主风湿麻痹,脚气,打扑损伤,目赤翳膜,口舌生疮,吐血,衄血,瘫风,丹毒。”《温病条辨》曰:“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此为吴鞠通治上焦总则之一。浮萍性味辛寒,生境为水境,有轻清、漂浮、向上之特性,肺位在上、主气、主外,故浮萍归为肺经。
按照中医取类比象的原则,浮萍身在水中,有利尿之效,可用于水肿而有表热者;浮于水表,故能发汗透疹、宣散风热,临床常与西河柳、牛蒡子、薄荷等配伍应用,用于外感风热及麻疹透发不畅等症;体轻,能够治疗皮肤病;浮萍随水而走、随风而动,有漂浮、走窜之性,若身体上下瘙痒不定时,可以一味浮萍水煎服,往往取得良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