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岗

    花果岗位于扒村东南15公里,禹浅公路穿岗而过。
    传说,五胡乱华时,身怀制瓷绝技的张姓先人为避祸途经此地,但见此处背依宝山大礴山,重峦叠翠,形如元宝;前傍小河扒村河,流水潺潺,状如玉带;东南更有天然屏障花果岗,起伏绵延,仿佛雄狮拱卫。张姓先人以此风水绝佳,遂居于此,以制瓷为生,因技艺精良,渐成规模,发展成扒村的前身东张古镇。
    不过,那时花果岗尚未有“花果岗”之名,只不过是村子东南的一片荒岗,村人称之为东岗或东荒岗,遍布荆棘,土壤贫瘠,浅浅的土层里到处都是大小不一的砾石,村人称之为“砾壤、砾壤,种啥啥不长。”偶有村民垦出小片荒地,也只能种植棉花这种耐旱作物,即便不结棉花,也可用作柴火。
    解放后,神州大地处处掀起建设新中国、建设新家园的热潮。勤劳勇敢的扒村人也不甘落后,1956年开始,派出数百壮劳力,在村干部席海兰的带领下,北上扒村河的上游,协助修建了龙头、龙尾水库;南下扒村河的下游,帮助修建郑湾水库,并对流经村子的河道进行疏浚拓宽,加筑堤坝,彻底改变了扒村“涝时满街水,旱时难具炊”的局面。1958年冬末春初,为了解决土壤贫瘠,树木难以成活的问题,扒村2000多名村民男女老少齐上阵,就连小孩子们也争先恐后地抬土、浇水。就这样,全村人在植树时节连续奋战了4年,1962年果园初具规模。到了1966年,村里成立林场,建起了机瓦房,派专人管理。
    曾经鸟不做窝、羊不拉屎的荒岗,却在艰苦的8年改造后慢慢披上了绿装。而今碧树成行,花果飘香,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花果岗。改变这一境况的,是一双双勤劳朴实的手,是一颗颗不屈不挠的心。他们用坚韧的性格加上执着的梦想,不但烧出了水墨画一样的扒村瓷,更织就了扒村的锦绣屏障——花果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