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神针传奇

    太乙神针并非针法,而是药艾条实按灸法,是古代医家在传统着肤灸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灸法。因着肤灸有一定痛感,且出现过由于灸疮处理不当而致死的事件,于是在明代出现了艾条隔物灸的雷火神针,发展至清代初期就是更加温和的太乙神针灸法。
从雷火神针发展而来
    成书于元末明初的《法海遗珠》是一部道教著作,其中记述了一种名为“雷霆欻火针法”的法术,即为雷火神针之雏形。雷霆欻火针法的具体步骤中包含有一些道教的色彩,后来演变成了雷火神针。雷火神针其后的传承走向了两个方向:一个是《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的蓬莱火法、《医宗金鉴》记载的神灯照法、桑柴火烘法,这些均非艾灸疗法;另一个是与艾灸密切结合的雷火神针药艾条实按灸法。
    在明嘉靖年间成书的《神农皇帝真传针灸图》中,第一次记载了“火雷针”,即药艾灸。其后记载颇多,其中最著名者当属明代《景岳全书》中的做法。在使用时点燃艾条,隔纸或布数层灸按于患处,并念歌诀。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中强调用“圆珠火镜”取“太阳火”点燃艾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赞同雷火神针灸法,并称隔十层纸的灸法能够使药艾之气直入病处,收效神速。明代龚廷贤的《寿世保元》中记录雷火神针,配方简略很多。该书还记录有“益府秘传太乙真人熏脐法”,是一个药味较复杂的药艾灸脐疗保健法。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中更是将雷火神针配方精简至艾绒、丁香、麝香三味药,后为清代《医宗金鉴》所引用,并附歌诀曰:“雷火神针攻寒湿,附骨疽痛针之宜,丁麝二香共蕲艾,燃针痛处功效奇。”可见,后世医学著作中的雷火神针逐渐摆脱了宗教色彩。
清代韩贻丰为集大成者
    最早正式记载太乙神针的著作是清代韩贻丰《太乙神针心法》一书。
    韩贻丰生卒年不详,为浙江慈溪人,康熙四十二年进士,后多年入朝为官。韩贻丰自幼体弱多病,习儒之余留心方术,对民间的雷火神针情有独钟。他忌惮庸医针刺损人筋骨,艾灸烧皮烂肉,非但无益,且大伤元气。而雷火神针有针之名而非铁,用火攻而不伤皮肉,心窃善之。但是韩贻丰对雷火神针的药物配方颇多不满,他说:“退而考其方,类皆蜈蚣、全蝎、乌头、巴豆等杂霸之品,非可一概而施。”于是他对雷火神针的药物配方进行了改良,这也为后世太乙神针辨证论治埋下了伏笔。
    《太乙神针心法》书中记载,康熙四十七年,韩贻丰游览武林紫阳山,偶遇一白发道人。二人累日阐说,参同悟真,相见恨晚。临别之时,白发道人送韩贻丰一锦囊,此即太乙神针也,并将治疗方法一一传授。最后说:“如果有缘,七年后我们当于崆峒山再次见面,届时当再授心法。”丙申春,韩贻丰向大军押运粮草,途经崆峒山,想起老人所言,遂登山遍访。在翠微深处,果然又见白发老人,正巧是七年之期。于是拜伏于地。老人命童子取出十四副铜人穴道图相授。图像极其精美,甚至超过太医院之铜人图。
    后来韩贻丰在多地为官,用太乙神针治病救人,不收一文,活人甚众。某年,韩贻丰客居京城,期间用太乙神针为人治病,疗效神奇,名动京师。从平民百姓到王公贵族,无不争相延请韩贻丰给自己治病。
    后来韩贻丰将白发道人传授的秘诀结合自己临床经验,著成《太乙神针心法》一书。太乙者,言其尊贵也。
    在书中,韩贻丰对太乙神针进行了规范。在灸前,先用黑墨在患者身上标出所灸穴道,再以红布七层盖于穴上,点燃艾条之后按于红布之上,使药气透入,腠理渐开,直达病所,并且伴有氤氲畅美之感。如觉太热,则将针提起,稍冷再针。以七记数,少则一七、二七,多则六七、七七。并且提出,凡用针,须明补泻浮沉,强调扶正与祛邪交相进行。
    韩贻丰在《太乙神针心法》一书中并未透露艾条配方,据推测,当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并不局限于一方一药,所以后世医家均可发挥,配方不尽相同。他常赠人以针,并赠以书,大大传播了太乙神针疗法。曾经他因自费造针而导致身无分文,连出行路费都要靠借贷相继。
    韩贻丰门徒众多,唯有范毓馨通过考察,获太乙神针真诠。韩贻丰为范毓馨立下“四不针”“五不许”的规矩,如女子病在胸腹者不针、不许贪财图利等。
后世发展日益丰富
    据当代针灸学家王雪苔考证,范毓馨将太乙神针灸法传与其兄弟范培兰。范家为一方巨富,曾多次经韩贻丰向朝廷捐献军饷,因此两家交情深厚。范培兰在军中任职,平日亦留心方药,后得太乙神针法,每遇人有风寒暑湿,痼疾沉疴,治之无不奏效,并作《太乙神针》一书,较《太乙神针心法》流传更广,为太乙神针的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后,清代至民国又有《仙传神针》《太乙离火感应神针》《太乙神针集解》以及《育麟益寿万应神针》等各种有关太乙神针的书籍陆续出版。
    以《太乙离火感应神针》为例,该书进一步总结和规范了太乙神针疗法。书中记载了太乙神针的配方,对太乙神针的加工方法也作了详细说明,具体的6条要求亦详列于书中。
    后世药艾灸法名目繁多,如清代叶天士的《种福堂公选良方》中记载有三气合痹针、阴证散毒针、百发神针、消癖神火针等各种药艾条实按灸配方。清代刘松峰《松峰说疫》中记载有几种药艾条,但是并非用来实按灸,而是用药艾香熏,以发挥预防瘟疫之用,可以认为这是太乙神针的变通用法。

    时至今日,太乙神针在民间的传承仍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太乙神针自诞生之后有过短暂的辉煌,终因传承的严格以及制作工艺和临床操作的复杂性,导致近现代传承者甚少,更鲜有超越韩贻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