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心 勇毅前行 开启新征程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下

    2023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落实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许昌市委八届四次全会、许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两个确保”,落细落实“十大战略”,以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为统揽,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加快建设“工业强市、文明新城”,全面开启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新征程,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禹州绚丽篇章。
    2023年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生产总值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进出口平稳增长,城镇新增就业9400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与“十四五”控制目标统筹衔接,粮食产量保持在52万吨以上。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在推动经济稳健运行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坚持从供需两端发力,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和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深入实施“四个拉动”,确保全市经济持续稳健运行、不断回升向好。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农林水利等重点领域,强力实施高质量发展投资促进计划,积极谋划实施一批打基础、利长远、增效益的优质项目,不断拉动有效投资,激活发展潜力,厚植发展优势。滚动实施“三个一批”活动,对省市重点项目实行“一项目一台账一专班”管理,精准配置资金、土地、用能、环保等要素资源,推动项目早开工、快建设、早投产、早见效。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沙陀湖调蓄工程、许昌绕城高速禹州段、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省级试点县等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提振民间投资信心,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积极争取  政策性金融支持,用足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加强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和申报工作,争取更多项目获批,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备足后劲。
    加快恢复扩大消费。深入落实扩大内需战略和促进消费相关政策,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增强消费能力,提振消费信心,创新消费模式,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开展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稳定和扩大汽车、家电、家装等大宗消费。持续加大对商贸流通、住宿餐饮、文化旅游、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助企纾困力度,培育发展养老、育幼、医疗、教育、体育、家政等服务消费,积极发展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等新型消费,支持发展地摊经济、夜间经济,推动居民消费和服务业尽快恢复发展。加快城乡商业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促进城乡商品和服务双向流通,充分释放城乡消费潜力。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常态长效开展“万人助企”活动,深入推进政策、产销、用工、政银企、产学研、两化融合“六项对接”,推动助企纾困政策直达快享、应享尽享,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土地、用工以及升规入统、上市培育等方面的难题,更好留住青山、稳住当下、赢得未来。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开展多渠道银企对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放胆、放手、放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措施,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持续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让市场主体预期更稳、信心更足、活力更强。
坚持项目为王、转型为重
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牢固树立“大抓工业、抓大产业”的鲜明导向,从项目切入、以项目推动、用项目支撑,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培育壮大主导产业。聚焦新材料、装备制造、医药健康三大主导产业,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持续推动企业由小转大、技术由旧转新、产品由低转高、品牌由有转优、开放由内转外、产业由散转聚。积极培育新材料产业,推动圣戈班绿色建材产业基地项目尽快投产达效,加快推进天道锂电池负极材料、普莱斯德新型保温材料、超硬材料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发展壮大恒利来新材料、恒达超硬材料、七方超硬材料等骨干企业,大力培育装配式构件、超硬材料制品等高附加值产业链,着力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产业,强力打造绿色铸造示范产业园,加快推进世邦精铸产业园、金淮海铸造等重点项目,引领传统铸造产业提质升级、集聚发展。发展壮大大张过滤、泽衡环保等环保装备龙头企业,强化产业链配套协同,推动环保装备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迈进。做实做优医药健康产业,坚持“抓中间、带两头”,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快海盛迷迭香深加工、华仲生物杜仲胶深加工等重点项目,大力培育天源生物、润弘本草、华夏药材等中医药制造企业,积极引进有实力的知名药企,有效带动中药材种植加工和市场流通等环节共同发展。支持道地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种植,加快建设一批千亩以上的道地药材种植示范基地,提升“禹产”药材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引导中药材专业市场创新交易模式,发挥中药材第三方质量检测中心作用,不断擦亮“华夏药都”名片、重塑“药香禹州”品牌。
    提质发展传统产业。聚焦煤炭、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深化技术改造和科技赋能,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围绕能源安全保供,推动平煤神马集团梁北二井尽快竣工投产,加快推进平禹天润、永锦锦卓等煤矿技改提升项目,持续释放煤炭优质产能。围绕绿色转型发展,加快推进锦晟绿色建材基地、鼎鑫矿业光伏砂等项目建设,鼓励引导非煤矿山企业绿色化改造,打造一批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矿山。围绕数字化转型,大力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企业“上云上平台”提升行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提高企业智能化水平,培育一批上云企业和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提质发展钧陶瓷、发制品等特色产业,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规划布局,放大特色优势。
    强化企业梯度培育。大力开展市场主体培育行动,围绕打造高成长企业接续发展梯队,制定梯度培育计划,建立工业企业  数字化服务平台,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2家,打造一批“头雁”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持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新培育一批“四上”企业,确保市场主体规模稳步增长,让大企业顶天立地、小微企业铺天盖地。支持企业用好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泽衡环保、恒利来新材料等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强化企业家培育,着力培养勇挑重担、敢想敢干、善于创新的企业家群体,全面增强企业家综合能力,发展更多优质企业。
坚持创新驱动、改革攻坚
在释放发展动力活力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坚持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汇聚创新发展“第一动力”,不断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增添新优势。
    纵深推进改革攻坚。坚持把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点,积极推进“放管服效”改革,重点办好“一件事一次办”“有诉即办”“交房即交证”“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审批事项免证可办”等事项,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和特殊环节,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抓好国资国企改革,推动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开发区经济发展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作用,持续深化高新区“三化三制”改革,科学推进扩区调规,盘活低效用地,推动提效达标,促进“亩均高产”,为高新区长远发展留足空间。积极探索乡镇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农村改革,稳步推进教育、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抓好价格、电力等领域改革。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路”,完善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积极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继续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增量提质工程、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工程,确保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00家,力争新培育一批省级创新龙头企业、“瞪羚”企业和“雏鹰”企业。支持企业自建或与高等院校、研发机构合作建设研发平台,新建省市级研发中心30个以上、新型研发机构3个以上,进一步提升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力争企业自主研发项目达到300个以上。认真落实许昌“英才计划”3.0版,建立完善“创新人才+创业团队+优质项目”的引才模式,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5个以上。实施人才服务提档行动,优化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和“一站式”平台建设,让各类人才安心、安身、安业。
    提升开放招商实效。认真落实“二分之一”工作法,坚持大员上前、全员参与,开展市场化、专业化、精细化招商。围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优势产业、特色园区,建立完善招商项目库和企业名录库,动态优化完善招商图谱,实施产业链集群招商、以商招商、股权投资招商,强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地区合作,着力引进一批投资实力强、产业前景好、税收贡献大的大项目好项目。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支持更多企业“走出去”,加强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保订单、抢订单、拓市场,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实施外贸主体培育行动,支持企业布局建设海外仓,进一步扩大陶瓷、发制品等优势产品出口。用足用好许昌保税物流中心、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开放平台,推动对外贸易稳中提质。
坚持文明引领、内外兼修,
在提升城市发展品质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统筹推进文明创建和城市更新,着力打造内外兼修、彰显特质、治理有效的现代化中等城市。
    强化中等城市思维。按照现代化中等城市标准,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强化规划刚性约束,推进城市扩容提质。完善县乡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推进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乡村振兴重点村规划编制,加强空间发展系统衔接和统筹协调,形成多规合一、区域一体、城乡融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树立“经营城市”理念,统筹城市建设与土地储备,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吸引社会资金、产业资本、市场化基金多元投入城乡建设,提升城市经营能力。坚持“片区开发”导向,统筹谋划、协同规划,连片开发、基础先行,加快郭连党楼片区、钧台连洛湾片区、华夏大道西延伸段片区开发建设,构建“区域开发、功能完善、形象提升、群众受益”的总体发展格局。
    有序推动城市更新。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城市双修”,补齐城市短板,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围绕补短板、提品质,深入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加快推进药城桥拓宽、颍北新区供热管网等基础设施项目。积极开展“三区一村”改造,加快推进8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和6个棚户区改造项目,谋划实施人民路、西关街、东大街、东关街等老旧街区提升改造项目,规划建设农贸市场,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城市温度。
    打好文明创建决胜战。牢固树立“全域创建、全民创建”理念,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扎实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确保成功摘取“全国文明城市”桂冠。树立“全周期”城市管理理念,积极推行“路长制”“网格化”等管理模式,大力整治市容环境和交通秩序,建立完善数字城管快速反应机制,推进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升级,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治理水平。
坚持农业为基、农村优先,
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科学谋划、扎实推进“五个振兴”,突出抓好粮食安全、乡村建设、农村改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重点工作,坚决稳住“三农”基本盘,奋力开创“三农”新局面。
    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17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52万吨以上,保持全国产粮大县称号。改造提升3.86万亩高标准农田,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加快良种推广应用,确保主要农作物良种全覆盖,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不断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按照“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的思路,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提高乡村产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快打造“一乡一特”“一村一品”,重点发展中药材、红薯、烟叶等特色农业,积极创建中药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县级以上示范性经营主体20家左右。积极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强镇,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推动镇域经济加快发展。主动融入许昌市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建设,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共同富裕新路径。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精心打造产业融合、乡村旅游、资源转型3个乡村振兴示范带,打造9个示范乡镇、173个示范村,积极创建河南省乡村建设示范县。持续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新改建农村    公路50公里,积极创建“河南省旅游公路示范县”。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全域开展“清脏、治乱、拆违、增绿”,确保我市工作持续走在全省前列。不断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引导农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自觉遵守村规民约,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扎实做好政策衔接、资金衔接、帮扶衔接,深入推进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消费帮扶,加强扶贫项目资产运营管理,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深化“联乡帮村”工作机制,统筹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帮扶力量,增强帮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脱贫成效更可持续。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在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做好稳就业、促增收、防风险、保稳定等工作,切实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抓好稳就业和社会保障。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扎实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就业帮扶工作,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的新增城镇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人才等目标任务。坚持保基本兜底线,持续办好重点民生实事,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攻坚行动,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及务工农民、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等群体参保扩面。加快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推动城镇养老服务设施标准化、规范化,实现乡镇(街道)社工站全覆盖。做好困难群众、失业人员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常态化开展送温暖活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推进健康禹州建设,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高水平建设县级公立“三所医院”,推进乡镇卫生院提质升级,切实发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作用,全面完成村卫生室公有化任务,加快市立医院、市中心医院病房楼建设,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的各项举措,着力保健康、防重症、强救治、优服务。强力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深化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强化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实施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计划,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快郑州轻工业大学禹州实训基地、第六实验学校等项目建设,新建2所乡镇寄宿制小学,持续优化配置教育资源,认真落实“双减”政策,构建教育良好生态。强力推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精心筹办钧瓷文化节,推动神垕古镇、大鸿寨等景区改造提升,积极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镇)和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精心打造“行走禹州·读懂三都”全域旅游品牌。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抓好污染防治,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区域协同治理和精细化管理,突出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落实“河长制”,统筹推进“四水同治”,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推进地表水质持续改善,确保颍河化庄桥、石梁河山货桥2个出境断面和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加强土壤污染重点单位监管,确保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严格落实“林长制”,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完成1.05万亩年度林业生态建设任务。高标准实施矿区及周边区域生态修复工程,推进禹州颍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积极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积极开展“限塑”行动,打造“无废细胞”,建设“无废城市”。
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
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坚持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科学防范处置各类风险,努力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坚决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压紧压实安全生产“三管三必须”责任链条,全面落实国家“十五条硬措施”和省50条措施,持续抓好煤矿和非煤矿山、交通、消防、危化品、城乡建设等重点领域安全防范,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密切关注极端  天气、火灾等灾害,加强应急救援保障和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建成启用矿山事故区域应急救援中心,构筑全流程、多层次、广覆盖的安全防护网。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持“一楼一策一专班一银行”机制,积极争取专项借款、免息再贷款以及商业银行融资支持,精准有序推动问题楼盘化解,全力以赴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严密防范地方金融风险和企业债务风险,强力开展不良贷款集中清收,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和非法金融活动,持续优化金融生态。切实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禁止各种变相举债行为,坚决兜住“三保”底线。
    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三零”创建,健全“四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把风险隐患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净化网络空间。深入开展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依法严惩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禹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