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岭关”不是罗贯中杜撰的

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脍炙人口,相信熟悉“三国”的人对此都不陌生。
根据《三国演义》的讲述,刘备军被曹操击败后,刘、关、张失散,关羽被曹军包围。关羽为保护皇嫂不被侵犯,暂时归降曹操。但后来得知刘备消息,立即向曹操请辞,在许昌城西灞陵桥辞其金而挑其袍,随后护送二位皇嫂前往河北寻找兄长。关羽一行沿途经过东岭关、洛阳、汜水关、荥阳和滑州五处城关,斩杀了把关拦路的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六员大将,终于得过黄河。自此“千里走单骑”成为关羽忠肝义胆的象征。
有人说洛阳、汜水关、荥阳和滑州在历史上均有据可查,唯独“东岭关”不见其名,由此认为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中的第一关——东岭关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杜撰出来的。事实上并非如此。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东岭关旧址位于今禹州市西北22公里白沙水库附近,在颍河西岸、天爷庙山门东侧与原费庄村(因水库淹没搬迁)之间,与黑龙山隔河相对,紧锁谷口,是逍遥岭东峰峭壁下与颍河间距最狭窄处的一处峡谷关隘,更是当年许昌到洛阳之间、黄河以北古驿的唯一通道。
在北京大学考古专家、教授宿白先生《白沙宋墓·白沙古地形图》中,可以清楚地找到“东岭关”的位置。而禹州知名文史作者、祖籍白沙街的丁国栋老人,也在其2009年发表在《禹州文史》第十九辑上的《白沙史话》一文和近期专著《建文帝父子隐迹“白沙说”》中,均用较大篇幅对“东岭关”进行了描述。
1951年修建白沙水库时,东岭关遗存建筑物被悉数拆除,旧址淹没水下,所幸当时有人拍摄有一张照片可窥其旧貌。1955年,白沙水库扩建指挥部政治处保卫科干事李万年调离原岗位时,将此照片转交同事赵文甫保存,后赵文甫在原禹州市建设局退休,在其与他人合著的《禹州建筑览胜》一书中,又将该照片作为插图予以收录。
《禹州建筑览胜》中有一专门描述禹州“八大景观”的章节,这八大景观分别是“黄帝问道(逍遥观)”、“钧台怀古(古钧台)”、“大鸿景观(大鸿寨)”、“黉学大成(大成殿)”、“雄关东岭(东岭关)”、“画圣故里(山底吴)”、“钧瓷万彩(古神垕)”、“药帮会馆(十三帮)”,东岭关位列第五。由此看来,“东岭关”之名绝非空穴来风。
那么,关羽千里走单骑到底来没来过颍川(今禹州)、走没走过“东岭关”?在禹州市梁北镇董村店一带,流传着这样一段神奇传说。
董村店曾有一座古老的单拱石券大桥,人称“董大桥”,是古时西去洛阳官道的必经之处,建于哪朝哪代无人说得清。可惜当时人们文物保护意识淡薄,该桥于1968年前后由时任公社驻队干部和大队支书力主扒掉,拆扒过程中在圈拱基桩外侧各发现一尊高约2.5米的石人,其中一个头部断掉,身体部分从中间裂为两爿,不知是材质问题还是什么原因。不久牵头拆桥的二人莫名其妙地生疮害病、不治而终,两尊石人也不知去向。
再说当年关羽在许昌辞别曹操,护佑二位皇嫂一路西行,过颍川,又经董大桥,又向前走了约1.5公里后,来到沟崖之下的一处开阔之地。此时早已人困马乏,又饥又渴,体力渐渐不支。于是关羽勒马止步,把手中的青龙偃月刀猛地朝地下一戳,仰天喟叹:“若有泉水一眼让我等解渴可好!”就在关羽言罢、提刀而起的一刹那,刀尖所触之地随之有一股清泉喷薄而出。
关羽大喜,遂拜请二位皇嫂下了车仗,一行人拿出干粮,就着甘甜的泉水吃饱喝足,休息一阵后重新上路,继续沿着官道直奔西北方向东岭关而去,这才有了后来“过五关斩六将”的赫赫壮举。而关羽用青龙偃月刀戳出的泉眼却永远留在了那里,被后人世世代代敬称为“关爷池”。因关爷池泉水喷薄有力,在四周冲沏出一个大水潭,而后溢出水潭顺地势浩荡东流,在董大桥下汇聚成潭。
后来关爷池水势渐弱,只剩下两三米见方的水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逢干旱天气,人们常来关爷池求雨,据说十分灵验。再往后,关爷池四周辟为耕地,几位老者为了保留这个“念想”,找人用砖石将池子四周圈砌起一米多高的围挡,上面用楼板棚盖起来。目前关爷池遗址尚存,池内有水无水则不得而知。
传说是历史的影子。由此看来,东岭关在历史上虽不及洛阳、汜水关、荥阳和滑州那样有名,但也确实存在过,而且很有可能关羽也真的从那儿路过,并非是罗贯中凭空杜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