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已晚》:以朴素之语写自然之美

《深山已晚》书名自带诗意,令人不禁想到暮色中的深山,万籁俱寂,风吹叶动。

该书是一本散文集,收录了作家傅菲客居武夷山北部余脉荣华山和浙闽群山等原始山区时所创作的作品。一年多时间里,他深入山林草木之中,走遍了野谷,爬越了山梁,踩遍了南浦溪的荒滩,通过描绘美妙的四季风光和山野奇遇,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座山。傅菲的山坐落在自然的心房中,在目光的尽头,这座山上,有野谷、山梁和荒滩,也有雾气、清泉和洒满月光的森林,更有虫豸爬行,旷野惊雷。
这是一本摊开的书,在山野间,被浪漫主义一页页地翻动。它是自然对久居都市的人的一次亲近,唤醒了我们童年时对自然、对生命的原初印象。那些承载着生活美学的行为举止,仿佛从一场大梦中醒来,重新在我们的身上扎根。从鸟鸣中醒来,看草结种子、风吹叶子,用指尖触摸一场大雪,在波纹上画出落日的斑斓,等到夜色降临,便在一阵隐隐约约、似远还近的深山晚钟中煮酒过冬,让星星缀满梦的脸庞,生活便和雪花一起轻轻地在空中盘旋。
作者通过山居观察,感受大自然的微妙。自然之美无穷无尽,永不止歇。它让你相信,万物的存在便是美的本身;它让你相信,人与世界共享着同一份尊严。“给动植物以尊严,无论它们的生还是它们的死。给它们尊严,就是给我们自己尊严。它们的路,就是我们的路。”作者把人与自然放在同一个维度里,把人性的局限放进自然的无穷与博大中,让人与万物之间形成流动,在另一个语言体系里交流,于是自然的五彩斑斓、丰盈、充实与生动,便在字里行间倾泻与延展。最终,作者也将自己融入了自然生生不息的逻辑与伦理之中。
读书时,我时常向往着作者所说的那种“奢侈”的生活:“什么事也不想,什么事也不做,安安静静地独坐,阅读,散步,瞌睡,最好电话也不要有一个。或者一个人去干一件不打扰别人也不惊扰自己的事,是很惬意的。”我们亲近自然,却也与自己靠得更近。回归了自然的原始与纯粹,与天空大地、飞鸟走兽做着一样的事,于是我们和永恒逐渐贴合,渐渐有了山川与风月的情怀和气度,再去俯瞰人间,世事便如清泉一般,从指尖,从双手合十处,缓缓地流淌。
其实,作者也是在用一种温柔的方式呼唤。《深山已晚》更多的是从哲学和文明两个层面,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书中,作家将历史使命与审美境界高度结合,用东方古典文化的宁静、祥和与质朴去诠释人与自然的熟悉与陌生、亲近与遥远、渺小与旷远。
每一页纸,都是一片写着人间情话的叶子。正如作者所说,“我怀有这个愿望:以最朴素的语言写出万物的卑微之美。”在写作的过程中,他始终遵循“有情、有趣、有思、有异、有美、有灵”的美学,讲述奇妙又平凡的大自然世界,旨在给大众自然启蒙、再度认识自然、确认万物的尊严、塑造万物的生命价值、呈现自然天籁之美、梳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人与自然的伦理,并引导我们的生命走向。我想,这是本书的核心与基石,也是我们重新观照自然的一种视角。
“将这本书献给热爱孤独的人,献给迷失喧嚣的人。愿阅读这本书的人,得到大自然的抚慰,找回真实的自己。”傅菲对读者写下了深情祝福,或许,这也是自然借傅菲之口,对尘世里眺望星空的人的一份馈赠。
对自然保持敏感的触觉,我们终不过是从自然里走出,绕了一圈,又回归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