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小时看汽车
如果问现在人出门最怕什么的话,估计体会最深的就是路上怕堵车、进城停车难。汽车,在极大地方便了现代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无奈的烦恼。
在上世纪70年代我童年的记忆里,汽车可是稀罕物,不但从没坐过,能看见一辆都非常稀罕,而小轿车更是只在电影里见过。
我的老家在禹州北部,当时的禹县到郑州的柏油路就从我们生产队地头穿过。大人们在地里劳动干活时,我们几个还没上学的小伙伴儿就坐在地头树下玩。如果谁先发现大路上远远地开来一辆汽车,马上会非常兴奋地大声喊叫:“快看啊,汽车来了!”
我们马上齐刷刷地把头转向公路上,直盯盯地看着汽车“轰隆隆”地从远处开来,又向远处开走,一直目送到看不见,这才意犹未尽地回过头。
等到了家,我们就能非常得意地在别的小伙伴面前炫耀:“俺今儿看见过汽车了,你可没看见啊!”
其实,就是这样坐在地头上等一晌,能看见经过的汽车也就两三辆,其余时间看到更多的是人拉装货的数量不等的架子车队。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刮顺风的时候,拉车的人总会用两根竹竿或木棍撑起一个白布单子,竖起立在架子车上,就像船帆一样,借助顺风好省点人力。
近距离地看汽车,是在我们村街里。
那一次,村里一个在县水泥厂当领导的,从郑州买了些什么东西,托在郑州一个工厂里开汽车的老乡帮忙运回来。
司机把东西拉到家后,熄火停车,被请到家吃饭。他可能感觉别人都不会开车,就没锁车门,也没拔钥匙。结果,在我们许多围观汽车的人群中,两个年轻人心痒了,爬上去这里拧拧那里扳扳,突然就打着了火并轰隆隆地一头窜了出去,撞在了路边的石墙,直到拱不动噎灭了发动机,才停下来。
司机听到汽车的巨响后,慌忙跑出来,一下子被眼前的情景吓傻了:车头撞到墙上彻底毁了,围观的人也全被吓呆了。好在惹祸的那两个年轻人没受伤,围观的人群也没被撞住,只剩下司机感觉惹下了大祸:“农村都穷,谁家也赔不起一辆汽车啊!”
厂里的汽车报废了,无法交差的司机也被开除了。从此,他从月月领工资的工人,回老家扛锄头当了农民。一次车祸,彻底改变了他和一家人的命运。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各级政府大力鼓励农民致富,银行工作人员主动入户动员群众,贷款买汽车跑运输。胆小的人一说要给贷款,说什么也不要,害怕将来还不起;而胆子大的管它三七二十一,先把车开回家再说,纷纷开回了平头的大江淮、小江淮。后来,据说这笔贷款根本就没人来催要,等于白送了一辆车。胆小的人后悔不迭,可这等好事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再也没有了。
到了八十年代后期,我们村集体建起了几座白灰窑,需要拉煤烧石灰,就利用白灰窑赚的钱买了几辆卡车,牌子好像有长头的青岛解放、平头的进口易发等。村里几个在部队学会开车的退伍兵正好派上了用场,每天神气地开上汽车到禹西的方山煤矿上拉煤。
整天在外跑,就不能准时回家吃饭了。司机们自有妙计,他们在拉煤回来途中,会选择半路必经的一个小饭店做定点。每次车一停下,店老板便脸上笑成一朵花,热情地迎进坐下,沏茶炒菜。
饭店打杂的伙计也是轻车熟路,拿张铁锨爬上车顶,往下卸煤。司机招呼一声:“可别卸多了,卸完推平拍实。”就走进去由店老板伺候着好吃好喝。
其实,司机出车是有就餐补助的,而饭店开火需要煤,他们和饭店各取所需,就把饭钱给省下了。司机拉煤回去过磅少了,就推说风刮水跑毛耗了。其实,这也是双方心照不宣的公开秘密,只要不过分不说透罢了。
慢慢的,村里人也不满足土里刨食挣那仨核桃俩枣了。有的人家开始找亲朋好友借钱,或者弟兄兑钱合伙儿,买车跑运输挣钱。当时的东风、解放价钱贵买不起,大多数都是买的二手或者新出厂的嘎斯。每天早出晚归去方山拉煤,或到许昌、周口、驻马店等地送石灰、水泥,短短几年,不但还清了外债,还迅速地发家致富,换了大车,建起了楼房。记得作家张一弓有一篇获奖小说《春妮儿和她的小嘎斯》,应该就是那个年代的事儿。
在外跑车,也能遇到很多新鲜事。有一次,一个老乡开车到西平送货,恰巧遇上一个喜庆的日子,村里好几家结婚办喜事正愁找不来迎亲拉嫁妆的车,一看来了他这辆车,说啥也不让走,要多少钱都行,必须给他们拉“好儿”。他再三解释还得回去拉合同货也不行,只好哭笑不得地拉了两天“好儿”,才让走。
流行小汽车,最初是从企业和机关开始的,那时的个人还没这个能力。
在八十年代中期我上班时,单位刚刚买了一辆“小飞虎”微型面包车,可只要出去上路就出毛病,只好换了一辆帆布棚的北京吉普。
到了九十年代,许多人经商办企业挣到了大钱,小轿车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记得皇路河村天水哥长年跟漯河一家单位供应石灰,要账时抵账给他了一辆切诺基,成了当时附近最好的车。而其他人好多买的是小型面包车,虽然空调制冷不咋样,夏天需要开窗吹风来降温,可外出办事跑得快、更不怕雨,比之前骑摩托那可真是鸟枪换炮了。
好像是不经意间,各种大小汽车快速地涌入我们的生活。几百万的豪车、挑战极限的越野车、个性鲜明的另类车等等随处可见。就是回到农村老家,街边也停满了私家车,甚至小汽车已成了时下青年说亲结婚“一动不动”的标配。
汽车,记录了我从童年初见时的惊喜到平常无奇的变化过程,更见证了社会发展的加快,幸福指数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