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六方花盆:一场宋雅生活的复兴
中国传统文化绵延几千年,真正担得起“风雅”二字的,非宋代莫属。一代国学巨搫陈寅恪先生就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毕竟,从未有一个朝代,比宋朝更懂生活、更懂审美。“烧香点茶挂画插花”,仿佛有了这四般闲事,便日日是好日。
居于风雅末位的插花,流传至今,对其热爱不是几句话就能说尽的。无论折枝花的直接传情,还是盆景花营造的空间的生机与逸趣,承载风雅的重要点缀——花器成了一大看点。花器的选择有花瓶、花盆、竹筒以及散发幽思的商周鼎彝,都自带风格,花器护持下的一缕冷香总能为环境下的生存带来闲适和清朗,令观者心悦不已。
诸多花器中,不起眼的花盆却别有清韵。花盆因造型如斗,也被唤作“方斛”,育兰或栽荷,室内增辉不少。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宋《雪阁临江图》,主人凭窗听雪,童子捧来兰叶披拂的一个花盆,正是宋人日常生活点滴花事。花盆,是平常日用之物,虽追求至雅,却道出生活的真味。
由蔡襄的《大研贴》可知花盆是用于互相馈赠的文房雅物,“花盆亦佳品”中可见为不俗之物。
如今,宋代早已随历史的洪流远去,当初珍贵的花器或是陈列在博物院,只能在展览时远远地隔着玻璃柜看上一眼,也有少数花器出现在拍场,最终入囊于少数人。
然而生活情调与审美意趣,却并未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湮灭,更可借物传情。
当代中国神垕能工巧匠,以宋代传世钧官窑花盆美学为基因,多道繁杂工艺精制此仿宋代花盆套盆。盆形为六方,规整秀致,尺寸比例恰当,研究故宫院藏花器之学者称,此类花盆乃贡皇家,以盛“盆景”之用,折沿、深腹,底下承以六足,并配有盆托成套。更见六方形制之雅,通体施天蓝色釉色。匠心之巧、技艺之高、气韵之卓,尽览无遗。
设计借鉴传统钧官窑经典器型,不知道背后有多少次失败:变形、炸裂、漏釉……试验百余次,终于得到最适当的比例和釉色,且更富有当代生活中蕴含的简洁和力量感。朝夕相对,不但供用,且供赏玩。
天蓝之色,既简且雅,呈乳浊感,像蒙着朦胧的面纱,看不真切。釉水好像能自在流淌。凝神静望时,如碧水,“无穷江水与天接,不断海风吹月来”。
细看竟还有一道道浅细的纹路,那是钧瓷特有的蚯蚓走泥纹。那些流动纹理宛若雨后蚯蚓爬过泥土留下的痕迹,浅浅的水斑,稍有天蓝色晕染,交融平和,十分清雅。实则是烧制时,釉层开裂釉水乘隙而入所致。借以窑火,定格了那一刻。也是宋钧官窑的典型特征之一。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风雅总归是一种生活态度。简约、雅致、不草率,是六方花盆的讲究。
好的盆器,是有气质,有风骨,有空间想象力的,花盆以瓷为器,器物泠然温雅,风雅品格隐约可见。可以植兰、菖蒲,造出一盆古意昂然,平常日子,陈列雅舍,浅置茶室、书房、多宝架,或客厅、庭院等,静修清赏,显清贵添品味。总能有意无意,带你进入雅致之境。
一眼望去,便觉爽心悦目。
试想,这一抹东方古典情韵、平添几分雅致的气息和自然的风骨,有着不可言说的智慧,默默陪伴忙碌了一天被疲惫和敏感占据的主人,抚平心绪,静坐独思也能体会宋时的惬意与雅兴,实为人间的清欢,心也会被滋养。
千余年时光,宋式风雅回归今日的生活。六方花盆,浸润日常生活,是日常的疏密,更是一场生活的复兴。
嗟叹留恋往昔,不如珍惜当下,享受宋式遗韵带给我们的美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