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报告(摘要)

——2021年3月1日在禹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禹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刘东旭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关心支持下,全市上下按照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的安排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深入开展产业转型发展攻坚,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扎实推进项目建设、重点领域改革、基础能力提升、“三大攻坚战”等重点工作,经济社会持续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良好。全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849.6亿元,同比增长3.1%,逐季回稳向好,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8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470.1亿元,增长3.6%;第三产业增加值344.6亿元,增长2.2%;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1:55.3:40.6。我市位居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榜第55位,位列全省县域经济第2位。回顾总结一年来的工作,主要取得了以下十个方面的成效:
(一)粮食生产稳中有增,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粮食总产量达60万吨,较2019年增长3.6万吨,继续保持全国产粮大县行列。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4万亩,累计达到74万亩。农业产业化持续推进,全市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农业产业化集群3个、现代农业联合体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示范性家庭农场2家。全市种粮大户278户,土地流转面积38.2万亩。成功举办禹州市农民丰收节、国庆黄金周高速公路扶贫展销会,大木厂石磨面、连庄豆腐、盛田“粉一根”等产品广获好评。
(二)工业经济平稳回升,转型升级稳中提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7%。围绕“工业强市”战略,制定出台“1+9”文件,深入推进能源建材、装备制造、中医药、数字经济、文化旅游等产业转型升级。一批“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培育有力,恒利来合金包芯线国内占有率达到第一,被中国铸造协会评为“中国包芯线生产基地”;4家企业入选许昌市“隐形冠军”培育企业,大张过滤板框压滤机市场占用率全省第一,柔性滤板生产技术和工艺达到全国第一。锦信水泥、天瑞水泥荣获省级“智能工厂”;天源生物科技、石油天然气公司等12家企业通过国家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评审。我市位居中国工业百强县第 67 位,比上年前移3 个位次;在首次发布的河南省工业 30 强县排名中,位居第3 位。
(三)服务业稳步回升,支撑能力持续增强。全市服务业完成增加值344.6亿元,同比增长2.2%,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40.6%。文化旅游业稳步复苏,鸠山大学红色旅游基地、禹州市游客集散中心等项目积极推进,乡村游、研学游、网红打卡、直播带货、“云赏禹州”等促消费新业态不断创新,我市荣获“河南省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区”称号。商贸物流业稳步发展,特色商业地摊经济活跃,胖东来超市、居然之家成功运营,全市商贸实体达2.4万多家;钧悦时代广场等13座楼宇经济入驻商户2000余家,康健医药物流、一鼎大药房仓储物流、中农城投农产品直批电商物流园、高可大厦等项目有序推进。
(四)项目建设稳步实施,开放招商回稳向好。强力实施“12288”高质量发展投资促进计划,有力有效推动重点项目复工,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120个产业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90亿元,占年度投资的103%,带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一批重大工业项目达产聚力,投资21亿元的许昌恒达杭萧装配式建筑产业园一期、20亿元的百思特不锈钢厨卫制品产业园项目建成投产。一批龙头企业智能化改造达产见效,大张过滤滤板自动化铣板智能化改造项目、锦信水泥回转窑深度超低改造绿色化项目和东茂铸造自动造型浇注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投入运营。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完善相关政策机制,开展“线上+线下”招商活动,签约项目28个,落地亿元以上项目19个。对德(欧)合作取得新成效,签约合作项目4个,落地项目2个。此外,在外资外贸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通过有力措施稳外资、稳外贸,实现了平稳增长,全年实际利用境外资金增长4.1%,利用省外资金增长5.6%,进出口增长14.3%。
(五)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创新驱动能力不断增强。“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审批模式,促进审批服务大提速。“省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通过验收,政务服务标准化工作在全省走在了前列。惠企政策办理实行集中办公,确保企业申报优惠政策“只上一张网”“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推广移动终端便捷服务应用,引导企业群众通过“豫事办”“i许昌”“禹州通”等移动终端办理业务,共受理网上政务服务事项78123件,高效安全服务了企业群众疫情期间办事需求。生态文明、创业就业、医疗养老、教育、财税、住房等领域改革持续推进。创新驱动能力不断提升,大力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增量提质工程,全市通过国家认定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67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家,28家企业与高校院所签订产学研用合作协议,新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6个,新申请专利2379件,新授权专利1333件,实施科技成果及专利技术转化项目60多项,1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科技型企业获得省企业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奖补。
(六)财税金融平稳运行,重点领域较好保障。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4.1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8.8亿元,同比增长3.6%,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78.2%。各项存款余额468.08亿元,同比增长11.1%;各项贷款余额283.71亿元,同比增长11.2%。强化资金有效调度,三保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同时,着力推进企业上市,目前全市共有2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200家企业在中原股权交易中心等区域性股权交易场所挂牌。
(七)基础能力不断增强,城乡融合发展蓄势提升。围绕城市提质,持续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共谋划实施百城建设项目82个,瓷苑路北段、颍北大道西延伸段等34个项目建成投用;颍云物联网小镇、中农城投电商综合物流园、焦寨棚户区改造等项目稳步推进;华夏大道西段道路工程、颍云桥等一批项目有序实施,打通了一批“断头路”。围绕乡村振兴,以脱贫攻坚为引领,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升群众幸福感。以农村防疫、垃圾清运、污水治理为重点推进村庄清洁春季战役,城市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有序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保持全覆盖。农村户厕改造11309户,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0%。全市美丽乡村达334个,占比51%。李金寨村获评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华庄社区、玉泉村等8个村被评为许昌市“四美乡村”,神垕镇被评为“河南省第一批美丽小镇”。许昌市建设美丽乡村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我市建设美丽乡村、催生沟域经济、促进脱贫攻坚的经验做法得到推广。我市被确定为全省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试点市,678个村(社区)全部平稳完成换届。
(八)消费市场保持平稳,民生保障持续增强。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9.7亿元,增速由一季度-20.9%回升到-3.9%;价格总水平温和上涨,同比上涨1.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967元,增长4.6%。重点民生实事全面落实,全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8.5%。大力推进稳就业,城镇新增就业11600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45%。社会保险征缴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完善。教育、医疗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平稳启动“县管校聘”改革,完成禹州市实验学校等7所试点学校校长职级制改革,按照有关要求标准对全市中小学布局进行科学规划调整,消除大班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5%,普惠性资源覆盖率达到70%;市精神卫生康复中心正式挂牌运营,中医院晋升国家三级中医医院,公共卫生保障和重大疾病防控有力有效,人民群众的健康指数不断提升。此外,国家安全、食品安全、社会治理、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各项工作稳步落实,社会大局总体稳定。
(九)三大攻坚战持续实施,基础短板不断补强。围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战“疫”战“贫”“两不误”、减贫防贫“两手抓”,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做强村集体经济、培育产业主体、消费扶贫、落实产业政策等,促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持续落实教育、健康、住房、饮水、社会保障政策,确保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稳定实现,2020年脱贫退出1449户3108人的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全市53个省定贫困村已全部脱贫摘帽,14927户52143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实现脱贫。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今年以来,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围绕大气污染防治,深入实施重点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治理,及时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PM2.5平均浓度降低8微克/立方米,PM10平均浓度降低16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241天,比去年增加53天,环境空气质量实现了“两降一增”改善目标。持续实施饮用水源地保护、黑臭水体治理,颍河化庄桥、石梁河山货桥断面出境水质达到或优于三类水标准,无劣V类断面。土壤环境稳定向好,未发生因耕地土壤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超标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再开发利用的建设用地无疑似污染地块和污染地块。围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积极采取系列有效措施,严控金融风险,妥善化解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风险,有序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大力推进扫黑除恶、安全生产、信访稳定、食品药品监管等社会风险防控,积极制定有关预案,有效应对,妥善化解,努力守住各类风险底线。
(十)疫情防控坚决果断,取得阶段成效。面对突如其来新冠疫情,我们坚决贯彻中央、省、许昌市决策部署,把疫情防控作为第一政治任务,及时启动一级响应要求,迅速将上级疫情防控有关精神和要求贯彻落实到位,筹措专项资金全力保障医疗救治、疫情防控所需设备和物资需要,制定下发防控方案,全面做好设岗卡点、预检分诊,设置留观站、隔离病房,采购调度防控和应急物资,信息报告等工作,严密布防,不留死角,形成了上下一致、众志成城的疫情防控坚实阵线,构筑疫情防控坚强堡垒,确保了全市疫情总体稳定可控,全市仅在初期发生1例确诊病例,并及时治愈出院,守好了人民群众健康防线。
总体来看,2020年,面对疫情冲击和极为复杂严峻的宏观形势,全市各级各部门迎难而上、克难攻坚,推动了经济发展呈现以保促稳、回稳向好、稳中蓄势的态势。但对标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持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宏观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全球疫情走势仍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不减,国内经济恢复常态运行的基础尚不牢固,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财政金融保持平稳运行的压力加大。二是投资增势乏力,消费恢复较慢。企业发展预期不稳,投资意愿不强,全市民间投资增速同比下降0.1%。消费市场恢复较慢,疫情导致居民实际收入增长放缓,对未来收入预期下降,预防性储蓄上升,消费提升面临挑战。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9%,农村消费仍处于较低水平,住宿餐饮、文化旅游、体育娱乐等聚集性消费恢复至疫情前水平还需要较长时间。三是实体经济运行困难。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存在资金缺口现象较为普遍,部分中小微企业存在减产停产、甚至破产倒闭的风险。同时,与先进城市相比,我市工业仍存在产业竞争力不强、结构调整优化缓慢、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分析,加以解决。
二、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计划
2021年,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实施“十四五”规划的起步之年,同时也是我市“工业强市、文明新城”建设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对于“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意义重大。按照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和要求,今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生产总值增长7.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3个百分点以上,进出口平稳增长,城镇新增就业8000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下,节能减排完成许昌下达任务,粮食产量保持在52万吨以上。
三、2021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2021年,紧紧围绕“工业强市、文明新城”建设,在持续抓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郑州都市圈、郑许一体化,许昌市“智造之都、宜居之城”发展机遇,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持创新引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扩大内需,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实现更好品质的民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重点抓紧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力推动工业强市战略,加快五大产业转型升级。统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推动产业加速向中高端迈进,不断夯实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产业链式发展水平。一是强化“三大改造”,做大能源建材产业。持续实施传统能源产业绿色提质改造,推进平煤神马集团梁北二井、平禹煤电方山矿等企业智能化、技术化改造。引导锦信水泥、天瑞二期等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推进矿山专用铁路线建设,推动建材行业不断朝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发展,打造绿色新型建材基地。二是开展“链式运作”,做大装备制造产业。持续推动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成套化、服务化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环保装备产业园、绿色铸造示范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强化企业培育,持续推进企业“小升规”,大力培育“小巨人”“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支持大张过滤、恒利来新材料、海洋机械等企业成为省级“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三是打造特色品牌,做优中医药产业。坚持“抓中间、带两头”,以中医药和生物制药的生产制造带动上游药材种植和下游市场培育。培育推动润弘本草、天源生物、华夏药材、青山药业等企业,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迷迭香相关系列产品及青蒿素衍生产品市场竞争力。采取“药商+种植合作社+药农”的发展模式,推动道地药材规模化种植。四是巩固先发优势,做新数字产业。着重围绕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产业集群培育等重点工作,实施“2465”行动计划(2个驱动,4个平台,6个集成,53个数字经济项目)。大力推动中原云都数据湖产业园、颍云物联网小镇、信创生态产业园等项目平台建设,形成更加开放融合的大数据产业生态圈。五是推动深度融合,做活文旅产业。以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引领,加快推进大鸿寨景区改造提升、“一院三基地”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神垕古镇保护开发。以鸠神快速通道为主线,打造省、许昌市乡村旅游特色村及示范点,形成独具特色的西部生态旅游环线。建立“禹州文旅”抖音短视频平台,利用线上、线下等现代化传媒和平台,多角度、全方位开展对钧瓷文化、自然生态景观的宣传和推广,深度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以提升亩均收益为导向开展“百园增效”行动,实施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对标改造、提档升级。
(二)强化提升创新驱动能力,持续增强发展新动力。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和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目标,大力实施“创新年”活动,加快推进创新能力提速增效。一是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工程。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培育一批产业配套类、生产性服务类、产品细分领域优势类科技型企业。二是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增量提质工程。对符合国家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实行首席科技服务员帮扶,加速高新化进程,打造一批高新产品多、发展速度快的标杆企业。三是实施“双百”企业培育工程。紧抓全省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和“瞪羚”企业培育机遇,围绕我市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核心技术突出、引领产业发展的全省“百强”企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催生发展速度快、成长性好的全省“百快”企业。四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加快新建一批高水平研发平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孵化载体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的专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有效满足创新创业需求。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面向产业开展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服务。五是强化高层次人才培育引进。组织开展“专家禹州行”和“企业高校行”活动,坚持“柔性”引才,有针对性地引进高层次人才,让更多优秀人才在禹州各尽其能、大显身手。积极落实许昌“英才计划”2.0版新政策,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加快市产业集聚区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步伐,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技术创新链条,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争取早日创建成功。
(三)着力稳定经济增长,保持经济回稳向好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强化稳定实体经济、扩大有效投资、增强消费带动、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持续回稳向好发展。一是着力服务实体经济稳定经营。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和监测预警,强化生产要素协调保障,确保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认真落实各项减税降费让利政策,不断完善企业帮扶政策措施,持续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进一步畅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渠道,提升中小微企业首贷率和无抵押无担保信用贷款比重。加大直接融资工作力度,积极培育成熟企业上市。加强企业家培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和应对风险水平。扎实做好煤电油气运应急保障,推动企业平稳生产经营。二是着力扩大有效投资。着力抓好135个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年度计划投资230亿元,切实以项目建设增投资、增后劲。扎实做好项目服务,完善落实项目推进机制,强化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优化重点项目评估考核制度,高质量开展项目观摩督导活动,全面提升重点项目建设质量和水平。常态化谋划储备重大项目,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中央预算内资金等各类资金支持,进一步提高储备项目落地率。三是着力促进消费。积极落实上级促进消费各项政策,发挥大宗商品消费带动作用,推动汽车、家电等重点领域消费回稳向好。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堵点,着力推动供给与需求互促共进、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内需与外需相互协调。完善城乡消费流通体系,加快推动电商进农村,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经营网络,促进城乡商品和服务双向流通。适应消费升级需求,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新型与传统消费融合发展,积极发展直播电商等新型消费。积极发展文化旅游消费,打造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夜经济”、“小店经济”。
(四)扎实推进文明新城建设,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坚持文明引领、内外兼修,着力打造“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新城,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文明有序、安全健康、较高品质的生活。一是持续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有序推进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围绕水电气暖管网、城市道路交通、污水垃圾治理、公共厕所等公共基础设施提升,持续实施百城提质项目,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出行难、如厕难、停车难、供暖难、排水难等突出问题。坚持房住不炒,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二是提升城市经营管理水平。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城乡环境质量和空间品质。依托禹州市数字城市监督指挥平台,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治污、交通秩序治堵、市容卫生治脏、公共服务治差,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环境。认真开展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创建活动,推动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挡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三是持续开展文明创建。建立完善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推进机制,常态化开展文明天使志愿服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文明交通秩序维护等工作,全面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让城市更加文明、生活更加美好。持续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确保完成国家卫生城市届满复审各项工作任务。四是积极融入郑许一体化发展。强化错位发展,积极开展融入郑许“六大对接”,争取更多事项、项目纳入郑许一体化和郑州都市圈建设布局。
(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统筹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持续抓好产业、消费、就业、金融等专项行动,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的返贫致贫监测帮扶,切实做好综合兜底保障,确保脱贫成效持续巩固。二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种植结构,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5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52万吨以上。三是推进乡村建设。持续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面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整治、“厕所革命”、“四好农村路”建设,通过产业、道路、环境、文化、生态、服务、组织等综合提升,着力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区,推动乡村山水林田路房整体改善,让农村更加宜居、更加美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工作持续走在全省前列。四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提升农村耕地确权颁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激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根据各村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分类指导培育发展多元化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发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作用,通过政策、项目、信息、科技等支持,促进中药材、红薯、林果、钧陶瓷、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特色产业发展,提升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新活力。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不断激发新活力打造新优势。一是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和流程再造,着力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在跨省通办、全省通办等方面实现新突破。进一步拓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更大力度推动政务服务数据整合共享,更大范围实现“一网通办”和“最多跑一次”。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信用信息及时全量归集共享,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完善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全面推广信用承诺制度。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改革,提升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为导向,扎实做好营商环境评价和整改提升工作。深入推进“四个一百”专项行动,持续帮助民营经济纾困解难、提质增效。优化金融市场服务,搭建金融服务共享平台,着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全面落实政商交往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拓宽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确保民营企业享受平等的准入标准和优惠政策。依法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健全清理和防止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的长效机制。三是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升招商引资实效,围绕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组织灵活多样的“线上+线下”招商活动,拓展“靶向”招商、委托招商、以商引商等招商方式,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招商。积极组织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重大经贸活动,进一步推进德(欧)合作,加强与德国、欧洲企业、行业协会等机构的交流合作,深化现有合作成果,拓展投资、贸易、技术等方面的合作,努力取得新的成效。深入推进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培育形成具有出口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开放平台。促进发制品进出口稳中提质,稳固发制品外贸支撑地位,扩大装备制造、日用炻瓷、园艺品、农产品等出口份额。积极筹备参与“第四届进博会”,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鼓励外贸企业大力开发新兴市场。开展线上线下产销对接,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推动内外贸融合发展。
(七)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办好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实事,夯实共享发展的基础。一是稳定和促进就业。持续落实援企稳岗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加强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争全市新增城镇就业8000人,推动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保持为零,努力稳住就业岗位。二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进教育新三年攻坚,持续完善教育设施,抓好学校布局调整,推动教育资源的优质均衡分布,推进校长职级制、教师“县管校聘”、集团化办学等重点改革。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推进健康禹州建设,加快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医疗救治和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三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完善落实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完善特困群众保障机制,持续做好低保、特困人员、困难残疾人等各类困难群体的救助保障工作。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监测,加大保供稳价力度。四是持续提升生态保护质量。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源头管控、过程严管、末端严治,着力消除群众关注的突出环境污染问题。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聚焦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时段和重点区域,加强联防联控,抓好源头防控。严格实施“六控”,强力治理“三散”,强化应急管控,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的环境空气质量目标任务。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持续推动“四水同治”,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提标改造,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确保断面稳定达标。严格建设用地准入,做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和隐患排查,推进污染地块治理修复。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和工业固废等方面的制度建设、标准制定和产业培育。科学编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实施天然林保护、矿山修复、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五是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统筹发展和安全,毫不放松抓好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输入和反弹。健全金融监管、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稳妥做好高风险金融机构风险化解处置,有效防控企业债务风险,坚决防范和化解非法集资风险。坚决兜牢财政风险底线,切实保障“三保”支出。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应急保障体系。增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社会组织规范化管理水平建设。加大矛盾纠纷源头防范化解力度,及时预防化解各类群体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