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的历史渊源

宋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禹州是中国陶瓷的重要发祥地和钧瓷的原产地,是我国古代陶瓷生产核心地域,其制陶历史可追溯至龙山文化时期,其制瓷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钧瓷,属北方青瓷系统,是我国北宋以来的一类重要瓷器产品,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奇珍瑰宝。《竹书记年》记载:“帝启之岁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宴诸侯于钧台,诸侯从。”钧台是禹州市夏朝的称谓。唐宋时期,窑以地名,钧窑、钧瓷因禹州夏时称“钧台”而得名。
钧瓷创烧于北宋初年。北宋徽宗时期,在禹州市城北隅设立宫廷御用的钧瓷“官窑”,钧窑由此成为宋代五大官窑之一。金、元时期,钧窑瓷器在中国北方地区成为主流产品,形成了庞大的钧窑系,是我国六大瓷窑体系之一。明代以来,因制瓷中心南移,钧窑生产渐衰。但钧窑突出的艺术成就对南方诸窑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各地仿钧之风此起彼伏,相延不断。清末民国时期,禹州钧瓷生产逐渐复苏。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钧瓷的恢复、发展。新时代,钧瓷的发展更迎来了新的辉煌。
钧瓷的产生和发展既得益于禹州丰饶的自然资源、便利的地理条件、悠久的制瓷传统,又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因素密不可分。禹州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地处伏牛山脉与豫东平原过渡带,石英岩、陶瓷粘土、高岭土、孔雀石等陶瓷原料,薪柴、煤炭等自然资源丰富;西临洛阳,东与汴梁相临,北靠黄河,南有淮河,便捷的陆路、水运交通条件,为钧瓷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禹州陶瓷烧制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瓦店夏人已制作出精美的白陶酒器和蛋壳黑陶器,隋唐时期已成为北方重要的制瓷中心,为钧瓷产生提供了技术保障。更因地近宋王朝的东、西两京,位于全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皇室贵族和文人士大夫阶层在文化、生活上的诉求和追逐,对钧瓷制作产生巨大影响,在诸多工艺上创造了许多新的技术,如首创窑变铜红釉的成功烧制、二液分相釉的创造应用、钧窑独创的双火膛窑炉结构、满釉支烧工艺、裹足刮釉工艺和护胎釉的使用等,这些都是钧瓷达到宋代制瓷业顶峰的核心原创技术支撑。
同时,宋代尚意的艺术追求、崇尚道家意识形态与内敛含蓄、淡泊雅致的生活方式则进一步促进了钧瓷艺术发展,成就了钧瓷独特自然窑变的审美属性、哲学意蕴、文化内涵。钧瓷自然窑变形象生动承载了中国道家文化精髓,因而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