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川黄姓的高光时刻
黄姓,远古称黄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姓氏起源得姓始祖主要有二人:伯益与陆终。
司马迁的《史记·秦本纪》记载,黄氏为嬴姓十四氏之一,是远古时期伯益的后裔。佐禹治水英雄伯益是这个“黄夷”地区的传奇首领,其后受封于黄。伯益长子大廉,举族迁徙到江淮地区定居,建立古黄国。商朝以国为氏。
另据《竹书纪年》《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黄姓为陆终之后,其后建立黄国,崛起于中国南方,是古代淮河流域的霸主。
春秋时期,黄国为诸侯国之一,楚国称霸,黄国不服,充分利用自己处于“黄淮”和“江淮”之间军事要塞、交通枢纽的地域优势,团结周边国家的力量,近与江、道、柏、弦乃至随国结盟,远与齐、宋、郑、卫、鲁等修好。曾一度与楚抗衡,创造了辉煌历史。至公元前648年为楚所灭。
黄国故城位于河南省潢川县城西约6公里的隆古乡。黄国被楚国所灭后,相当多的黄姓族人被迫由潢川一带迁至楚国腹地,分别定居今湖北黄冈、黄石等地,这些地方也均以黄姓遗民迁居至此而得名。
楚灭黄300年后,黄国的后代黄歇后仕于楚,被封为春申君,地位仅次于楚考烈王,是战国四公子之一。
黄歇之后最早活跃于历史舞台的著名黄姓历史人物,一为西汉名臣黄霸,一为东汉尚书令黄香。
如今,黄氏宗祠常用的楹联“江夏世泽,淮阳名家”“教化第一,孝友无双”“颍川德政,江夏贤声”等,缅怀的就是这二位黄氏先贤。
黄霸,字次公,淮阳郡阳夏县(今河南省太康县)人。史称,黄霸少学律令,初任侍郎、谒者。昭帝即位,历任河东均输长、河南太守丞。当时汉朝官吏多以严酷为主,唯独黄霸以宽和著名。宣帝即位,听闻黄霸持法公平,召其为廷尉正,后历任谏大夫、扬州刺史、颍川太守、京兆尹、太子太傅。
黄香,字文强,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人,是“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故事的主角。黄香年方九岁时,便知事亲之理,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黄香入仕后,历任郎中、尚书郎、尚书左丞、尚书令及魏郡太守,备受和帝恩宠。其子黄琼、曾孙黄琬,都官至太尉,闻名于天下。
黄氏著名郡望中的“江夏郡”,著名堂号中的“江夏堂”,就是因为黄香一族的崛起,而闻名后世。
江夏郡为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初置,治所在安陆(今湖北省云梦县)。辖境相当于今湖北省北部及河南省南部。此支黄氏,为东汉大臣黄香家族所在。
如今的江夏郡,在全世界黄姓族人心中的地位仍无比神圣。可以这样说,黄姓源自黄国,兴于江夏。
黄霸曾主政颍川,当时的官吏为政都很严苛,黄霸为政以教化为先,独尚宽和,黄姓著名的堂号“宽和堂”就因此而来。
黄霸在任颍川太守时,汉宣帝勤勉政事,多次颁布诏书,恩泽天下,地方官吏却不让百姓知道这些诏书内容。黄霸于是遴选品行优秀的下属官吏,分散到属县宣传恩泽诏书,让民众都能知道皇上的旨意。黄霸对待百姓宽大仁慈,暗中又明察秋毫,深得吏民拥护,郡内的户籍人口逐年增长,治绩天下第一。后黄霸被宣帝调回京师,升任京兆尹。
黄香死后,据说是葬于颍川。
原来,黄香晚年调任魏郡太守,后因为水灾事处置不当被免官。当时,其子黄琼因功被封“邟乡侯”,其封地就在今禹州市东部一带。已经赋闲的黄香到儿子的封地养老。他闲读《楚辞》,《哀郢》篇中的一句“曾不知夏之为丘兮”,让他明白,这里原来夏朝第二任君王夏启居住的“黄台之丘”,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黄香死后,黄琼按照父亲的遗愿,将他葬在“黄台岗”上。
如今河南禹州市城东约13公里处的孝山上,有座荆棘丛生的古墓冢,其墓主即为汉丞相黄香。
两宋之后,黄姓广布到湖北、江西、陕西、四川、湖南、福建等地。当代,黄姓人口主要分布于广东、四川、湖南、广西、江西、湖北、福建、江苏等地。
由于黄霸与黄香的原因,颍川黄氏在黄姓族群的迁播繁衍史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尤其是两汉时期的颍川黄氏,迎来了一段令后人无法忘却的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