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小草本弱,为“母”则刚

每年春将尽时,我都要到郊外的坡岭寻找一种草药,它长势茂盛,亭亭玉立,撑着一把紫花小伞,在惠风和畅里绽露芳华,宛若母亲年轻时的模样。我记得小时候,母亲叫它“妈妈草”,乡谚说:“家有‘妈妈草’,娃娃满院跑。”多么温柔而亲切的名字!每每想起它,总让人想起快乐老家,想起亲爱的妈妈!
这种草的大名儿唤作“益母草”,为唇形科、益母草属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初春生苗如嫩蒿,盛春长三四尺,茎叶如黄麻,节节生穗,丛簇抱茎。四五月间,穗内开小花,红紫色,亦有微白色者,葳蕤清丽,引得蝴蝶纷纷飞来,在花穗间翩翩弄舞。益母草多生于山野荒地、田埂、草地,为常用中草药,五月初花未全开时采摘,生用或熬膏用。其味苦、辛,性微寒,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等功效。《本草纲目》载,益母草具有“活血破血、调经解毒”作用。
益母草由外而内都散发着母性魅力。它的大名、小名、别名,无一不具有母性风味,古称蓷(tuī)、茺(chōng)蔚,又名坤草、云母草、益母蒿、益母艾,俗称灯笼草、红花艾、益母花等,宛若一个个温柔女子的芳名,其姿袅娜,其态柔弱,闪现着母性的光芒。
明代大儒陈献章曾写有一首《益母草》,赞扬益母草的诸多妙处,诗曰:“有草人不识,弃之等蒿莱。时来见任使,到口生风雷。溲也佐未足,益以蜜与醅。生者得其养,死者无遗胎。岐黄开本草,夭札人所哀。一物具一周,神功不可猜。佳名夙所慕,广济真天才。”诗中言及这种生在荒野人不识、等同于蓬蒿野草的植物,过滤蜜调之后,可医治多种妇科疾病,而且具有很多中草药无法企及的神功。诗人最后对“益母”之名极为推崇,说它是广济天下女性的“益母”之药,真乃名副其实啊!
益母草因有调血补阴之功,在古代常为普通人家求子求嗣所用之药。明代官员李祯在农历三月出门赏景,看到了俏丽若霞的一丛丛益母花,有感而发:“忽忽春将暮,俄过三月三。草谁怜益母,花自媚宜男。”(《三月四日即景》)春天将要过去了,益母花盛开了,农人将要采收为药,为家中妇人调养,诗人仿佛听见紫红的花丛中,传来孩童们清亮亮的嬉笑声。
在清代诗人、医家的赵瑾叔笔下,益母草的用途更为广泛。他编有一部浅显易懂的医著《本草诗》,其中《益母》是这样写的:“茺蔚何缘益母名,女科专用自分明。乳头敷上痈俱散,面上涂来刺不生。利产按时能速下,调经过月可徐行。若还求嗣须常服,子叶花根并用精。”这首诗记述益母草的功用比较全面,其可医乳痈,可疗粉刺,可调经可利产,想求子嗣的妇人需常服用,全草皆为可用之材。
益母草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可抗氧化、防衰老、抗疲劳,早在唐代即有以益母为主、调制的美容养颜之术。武则天最善用益母草来养颜,御医们为她研制的美容秘方中,最著名的就是“益母草泽面方”。由于武则天长期使用这一秘方美容,因此到了八十岁的高龄,仍然保持着美丽的容貌,无怪乎《新唐书》称她“虽春秋高,善自涂泽,虽左右不悟其衰”。这一宫廷方流传甚广,首先被唐代政府组织编写的药典《新修本草》所收录,此后被《近效方》等书转载,《外台秘要》则从《近效方》转录,元代又有“神仙玉女粉”之称,功效良好,一直沿用至今。
小草本弱,为“母”则刚。一株荒野中随意生长的益母草,在春末夏初薰薰和风中,带来几分俏丽几多温情,洋溢着恬静和美的母性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