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明 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二)

七八十年代的马拉 “婚车”

在传统习俗厅,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几十年前乃至百年前中原城乡的生活场景。在这里,那时的马车、轿子、门帘子、笼蒸、风匣、票据、证件、老文本等那个年代的生活用品我们看到了;老旧的文具盒、墨水瓶、橡皮擦、牛皮纸封面的作业本和细长背带的帆布书包、旧报刊等学习用品也目睹了;更看到了供桌、八仙桌、肚兜、虎头帽、绣花鞋、梳妆台、首饰盒、陪嫁木箱以及桌子椅子、古典家具等一系列婚俗老物品及民间陶瓷、搪瓷产品,马灯、煤油灯等各时代灯具。这些由传统技艺生产的生活用品,从旧时光里被打捞出来,复刻了多年前中原人的日常生活,显得生动而亲近。此外,还可以看到老旧摩托车、自行车、黑白电视机、录音机、收音机、电话机、照相机、电影放映机、闹钟、缝纫机、手摇计算机等等。看着古色古香的实物,读着简单朴素的文字,看着令人震撼的图片,思绪仿佛回到了父辈们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些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和产生的喜愁哀乐,凝聚成充满温暖情怀的中原记忆。
随着城乡人民生活的变化,一些生活老物件逐渐被时代淘汰。禹州华夏农耕文化博物馆,从服饰、饮食、娱乐、住宿、交通、日常生活等方面把河南人民在过去岁月里的生产生活用品进行实物展示,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震撼心魄的农耕文化长卷,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久久不愿离去。
在走出华夏农耕文化博物馆的时候,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洗礼。在频频回望之余,一种深深的敬意油然而生。博物馆馆长张冠军先生,在恢复唐钧烧制技艺的同时,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收购收藏黄河流域农耕文化老物件,为保存传承农耕文化付出了大量心血、汗水,令人肃然起敬。
为了尽可能地搜集到更多的反映农耕文明时代的物件,他倾其所有,东奔西走,走南闯北。到山村、串农户、逛古玩市场、赶庙会,在大集上、公路旁的地摊上、寺庙里,“淘”“买”来我们今天看到的10000多件农耕时代的物品。有一年冬天的晚上,他听朋友说黄河以北有一辆七八十年代的马拉 “婚车”,第二天早上便开车赶到黄河以北的一个偏僻县找卖家,第一次去没找到卖家,第二次去卖家又外出不在家,一连去了3次,花费3200元买了回来,是木工纯手工制做的。据卖家说,从开始用它已有二十多年了,因爱护好,经常维护修理,到现在还半成新,还可使用。当我们在博物馆见到这辆马车后,通过讲解员的讲解,我们了解了当时黄河南北两岸的婚俗。据说,这马车就是当时的高档娶媳妇用的婚车,是可以和现在的“红旗”“奥迪”相媲美的。透过它,仿佛看到当时人民娶妻迎亲的欢乐场景。凡是过去种庄稼用的或是生活、生产用的各类“旧”物都广泛收取,应收尽收。
包罗万象的农具、生活用具、食具等等,在农耕文明时代,为人类的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可用的基本条件,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作为文化记忆的背影,华夏农耕文化博物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无论将来社会如何发展,这种原生态文化都将愈来愈显现出它潜在的能量,因为这些用过的“老物”最近的也距我们几十年了,距离产生美,劳动产生美。这些已被实践证明的为人类历史做出贡献的,正是这种美的集中体现。对于许多“老、旧、过时”的物件,逐渐退化已成为不可遏止的趋势,但是我们最起码不该忘记,也不能忘记,因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农耕文明赋予了中国现代化浓厚的文化底蕴。
留住历史记忆,留住浓浓乡愁,留住农耕文化的精髓和经典。它们是展示黄河流域人民艰苦奋斗、勤劳朴实的精神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