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境内现存最完整的龙池花牌坊
高斋忽已庆功成,赤石苍崖入眼中。
贞节由来拘世业,稚川随处是家风。
红金櫃隐书尤秘,碧玉壶清酒不空。
昆阆归期应可展,我来时欲笑歌同。
——宋《浑沦庵庆成》
这是一首赞誉古代贞节的古诗。在禹州也有一座皇帝敕建的贞节牌坊。
从禹州城出发,骑着电车,沿滨河路,跨运河桥,经兴阳线,过瓦店遗址,大约9公里的行程,30分钟左右时间,就抵达花牌坊所在的火龙镇龙池村。
龙池村位于火龙镇北部,北临颍河,南距火龙3公里。设龙东、龙西两个村委会。耕地3800多亩,600多户人家。
据1988年版《河南省禹州市地名志》记载:该村东北部有一座白龙庙。相传庙院里有一水池,称龙池,村以池名,清同治四年(1865年)环村筑寨,设东、西、南、北和西南隅便门,共五座寨门,墙高、壕阔、水深,以固村防。今寨墙多半铲除,壕沟大部填平。
龙池村呈椭圆形,东西平行两条主街。北街为许昌至洛阳的交通故道,沿街两侧砖木结构瓦房,略有改建,木板门市房、食宿店、骡马店陈迹尚存。南街多新建瓦房,间有水泥平房。新宅区向寨外东、南、西三个方向扩展。排房分布规整,街道笔直平坦,树木成行,交柯成荫。
龙东“十”字街口农历单日有晨集为交易市场,市场上有农产、家禽、鲜蛋、猪、羊肉、蔬菜、瓜果、熟食、百货等。农历四月十五、五月十三、八月十三有古刹大会。由于交通改道,该村曾一度萧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状况逐日复苏。
花牌坊在龙西村,跨东西街而立。这是一座乾隆年间所建的“钦旌贞节”牌坊,花牌坊是当地村民的一种俗称。
现在的牌坊伫立在龙西东西大道的北侧,用贴上瓷片的砖墙和铁栏杆保护起来,游人只能在围栏外观看。一块“文物安全责任公示牌”竖在一侧,牌子上注明牌坊的名称是“龙池花牌坊”,级别是“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有资料介绍说:牌坊高10米,高7米,为四柱三间牌楼式建筑,气势巍峨壮观。牌坊始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历时三年才竣工。高达4米的青石立柱,屹立于青石须弥座墩台之上,将牌楼高高举起。8尊石雕太狮,倚4根青石巨柱,蹲于青石墩台之上。幼狮分别嬉闹于太狮身旁。
龙池牌坊的主体建筑分多层次。
主间下梁下门额两面分别刻有“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图案,龙腾狮扑,形象逼真。“二龙戏珠”画面完整;“狮子滚绣球”画面有损坏。图案采用阳刻和镂空技巧,十分精美。两侧次间下门额于主间下门额低一尺左右。
下梁为青石,东西两面有正楷阴刻“旌表儒仕周国才妻李氏节孝坊”十三个大字,字体、内容、规制均相同。字体采用欧体字。
下梁上门额及两边过洞上门额,为红石透棂雕刻。南北次间上门额与主间上门额顶部一致,两侧次间上门额底部下延至下梁下门额处。次间上门额显得宽大、周正,更像农户的一扇窗户。
再上为巨形红石上梁,由主间和两侧次间一长两短三节巨形红石相接而成。主间上梁正面刻有“文王访贤”、“太公垂钓”浮雕,背面是“郭子仪绑子上朝向唐肃宗请罪”浮雕。
与全国各地的贞节牌坊不同,龙池牌坊没有选用节孝图案,比如“唐氏乳姑”“涌泉跃鲤”;或者“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以及“冰清”“玉洁”“竹香”“兰馨”等。而更多地偏重“才”和“礼”,这也许与立牌坊的主人思想有关。
南北次间上梁正面南北分别刻有“丹凤朝阳”、“天马行空”等图案,画面基本完整,背面亦同。
牌坊中间正上匾有阴刻“钦旌贞节”四个榜书大楷。正上匾下方是镂空的透棂雕刻。雕刻有三部分组成,是一些简单的花纹图案。两侧相同,中间似祥云飘升。两侧图案的南侧损坏严重。
牌坊次间顶端为门楼,门楼飞檐斗拱,挑角起脊。门楼顶部各有龙头一尊,雄视南北。
牌坊正上匾之上还有一红石横梁,比两侧门楼略高尺许,与石刻龙头持平。红石横梁两面刻有“八仙过海”、“八仙庆寿”图案。如今已破坏殆尽,只有9颗钉子露在外面,无声地注视着人群。
牌坊主间顶部为仿木结构门楼一座,这座门楼是花牌坊的主门楼。斗拱飞檐,挑角起脊,顶部为红石镇脊,镇脊上有一石雕麒麟。
据记载:清代康熙年间龙池村有个儒生周国才,娶妻李氏,新婚不久,周国才因病去世。李氏青年守寡,坚贞有节,终生没有改嫁,而且含悲忍泪,奉养公婆,始终不渝。到清乾隆年间,周李氏的侄孙周生圆入幕于布政使司衙门,为旌扬其祖母的节孝德行,亲写奏章,由河南布政使为其转奏给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看完奏章,就御批敕准为周李氏建造节孝石坊一座,并特许石坊跨街而建。
归来的路上,我陷入深深的思虑:一方面人们把古代的贞节牌坊作为封建糟粕去批判,认为它严重束缚了妇女的人身权利和自由;另一方面,现实社会中有部分人打着“个性自由”的幌子,用影视、书籍和游戏去诱导少女少妇劈腿出轨,给家庭和婚姻带来灾难。
《论语·先进》中说“子曰:过犹不及。”我们对任何事物都不能绝对而论。优秀的、传统的东西,不能一概否定;道德的建设,需要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一致。我们既不能没入封建社会的泥潭,也不能毫无限度地任由道德沦丧。
从这个角度来说,龙池贞节牌坊不但是古代的一种道德指引,也是现代重塑新社会道德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