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盆亓”
盆亓村位于禹州县城西十公里的火龙镇,是伏牛山脉与豫东大平原接壤区,向西是伏牛山的余脉,丘岭地带;往东是一马平川的豫中大平原。村东紧临237省道,出门就可以走洛阳串许昌,行遍全国各地;村南有贯穿东西的燕磨公路,穿过曲径峡谷,可以直拽伏牛山尾翼。两条公路如同两条白玉带,紧围着此村。
600多年前,腐朽的元政府穷兵黩武,再加上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发,农民流离失所。一对姓亓的夫妇带着家人和做盆工具,逃荒途经此地。
那时这地方蒿草一人多高,沟壑遍布,一片荒凉。他们一家人在此稍作歇息,小孩在池塘边玩泥,泥硬而粘手,很有韧性。父亲心想,这不就是他们做盆要寻找的黏土吗?这家人决定在此盖草棚,立门户,利用祖上传下来的做盆技艺谋生,生意日渐兴隆。
数年后,郭、尹、王、徐等几家外姓家族也相继迁来。姓亓的仁义厚道,把做盆手艺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以养家糊口。再后来,迁居于此的人越来越多,聚集成村落,取名“盆亓村”。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掌握做盆技术的盆亓村,在方圆几十里是出了名的富裕村。农村使用的瓦盆都能烧制,自家有钱赚,亲戚有盆用。谁家姑娘嫁到这里,笑得花一样灿烂,年轻人去老丈人家串亲戚,别的不用拿,前后担两套盆啥都有了。
盆亓的坛坛罐罐走进了千家万户,村人烧制的这些盆,各有妙用:小的可以舀水用,稍大点的可以盛菜用,再大点的可腌咸菜用,后来烧面坛,口小底小肚子大,可以储存粮食和盛面用。
新烧制的花盆和生豆芽盆,口边带着裙花着实让人善欢,不但本地人喜欢,还畅销到豫东的扶沟、太康等地;最远的直销到陕西延安一带。
最讨人喜欢的是那种漏盆。直径有二十五公分左右,底有指头那么粗的小洞,小洞一排一排,满底都是,人们都亲切地叫它“漏蛤蟆蝌蚪盆”。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麦子白面是奢侈品,大家整天吃玉米糁、红薯过日子。人们总是变着花样吃粗粮,特别是中午,总想吃顿咸饭。有了漏盆,不管是玉米面还是荞麦面,都可以通过“漏蛤蟆蝌蚪”吃。
在锅水开时,用手挤压着漏盆里的面,直接漏在锅里。漏下的面团有二指那么长,小指头那么粗,它们中间粗,两头细,很像河里的蛤蟆蝌蚪。在开水锅里滚两滚,用笊篱捞到碗里,浇上蒜汁水,搅均匀,柔滑可口,清爽怡人,特别好吃!
这样的盆不好做,因盆底都是窟窿眼儿,烧不好窟窿眼儿连住了不中用,再不然就会裂口变歪。这样的漏盆一般手艺是烧不出来的,只有姓亓的几个人能烧。
每逢农历八月初二物资交流大会,南来的北往的,大车小车,来购买盆的人山人海,真可谓生意达三江。盆亓的这些盆罐,虽没有神垕钧瓷那么辉煌灿烂,但在那缺吃少喝的年代,它给人们带来了其它瓷器难以代替的实用价值。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轻便干净的搪瓷盆、塑料盆渐渐取代了盆亓的瓦盆。如今的盆亓村,以种植、铸造、运输、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并开发了扶贫基地。村民有吃有穿,小日子过得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