薝卜花开香满园 栀子果熟邪热蠲

——诗词中的栀子及其药用价值

玉罗松,檀晕嫭。朵朵同心,开在帘垂处。茉莉闽兰犹未乳。
早绽琼葩,借与人消暑。
不禁风,时怯雨。浴罢鬟偏,摘向栏边去。翠帐阴阴宵未午。
月黑花明,凝得房栊曙。
这首《苏幕遮·咏栀子花》是清代词人陈维崧的作品,描写盛夏时节栀子花开的景色。栀子以干燥成熟果实入药,是常用的清热泻火类中药。
栀子花开满园香
栀子因其果实形如商周时代的青铜酒器“卮”而得名,李时珍说:“卮,酒器也。卮子象之,故名。俗作栀。”栀子又名木丹、越桃、鲜支等别名,宋代黄庭坚《药名诗奉送杨十三子问省亲清江》:“寿亲颊如木丹色,胡麻炊饭玉为浆。”唐代刘禹锡《和令狐相公咏栀子花》:“蜀国花已尽,越桃今已开。”清代蒋士铨《题王梓园画册·其九·栀子》:“薝卜林中清净身,鲜支何处着纤尘。”
薝卜林是佛教传说中的园林,相传薝卜树高大挺拔,开着娇艳的黄色花朵,芳香四溢。栀子是茜草科栀子属常绿灌木,高度仅1至2米,且花朵洁白如雪,本与薝卜毫不相干。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最先将栀子比附为薝蔔(薝卜),后世遂将栀子花称为薝卜,如苏轼《常州太平寺法华院薝卜亭醉题》:“六花薝卜林间佛,九节菖蒲石上仙。何似东坡铁拄杖,一时惊散野狐禅。”宋末元初王义山《王母祝语·栀子花诗》:“此花端的名薝卜,千佛林中清更洁。”
栀子花期较长,从初夏到初秋,都有花朵开放。唐代王建《雨过山村》:“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宋代杨万里《初秋行圃四首·其二》:“烂开栀子浑如雪,已熟来禽尚带花。”栀子花洁白无瑕,诗人将其比为夏日的香雪,南梁萧纲《咏栀子花诗》:“素华偏可憙,的的半临池。疑为霜里叶,复类雪封枝。”宋代杨万里《栀子花》:“树恰人来短,花将雪样看。孤姿妍外净,幽馥暑中寒。”栀子花芬芳馥郁,满院飘香,在炎炎夏日给人带来神清气爽的感觉。古人常将栀子花插于鬓角,结在衣间,作为消暑的佳品。李商隐《效徐陵体赠更衣》:“结带悬栀子,绣领刺鸳鸯。”清代乾隆皇帝《题钱维城山水花卉二十四种·其十八·栀子》:“摩登如幻化,定插鬓为簪。”
栀子的六个花瓣旋转排列,守护着芬芳的花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对称美,因此又被称为同心花。最初闺中密友常互赠栀子花,表达二人同心之意,如南朝刘令娴《摘同心栀子赠谢娘,因附此诗》:“两叶虽为赠,交情永未因。同心何处恨,栀子最关人。”朋友之间也赠送栀子花表达纯真友谊,如唐代韩翃《送王少府归杭州》:“葛花满把能消酒,栀子同心好赠人。”后来恋人之间也互赠栀子花,使其成为爱情的象征,如明末清初屈大均《夜憩江楼》:“远望惟京阙,相思若女牛。同心栀子苦,欲寄隔炎洲。”清代黄之隽《古意中·其一》:“鸳鸯占水能嗔客,栀子同心好赠人。”
深秋时节,栀子的果实逐渐成熟,变为深黄色至棕红色,与碧绿的枝叶相映,别有一番美景。杜甫《寒雨朝行视园树》:“桃蹊李径年虽故,栀子红椒艳复殊。”明代金宗直《长兴府,赏栀子》:“栀子非名品,犹能傲岁寒。枝枝森宿翠,颗颗粲神丹。”秦汉以前,栀子是应用最广的黄色染料,常用于帝王服饰的印染。杜甫《江头五咏·其二·栀子》:“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于身色有用,与道气伤和。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无情移得汝,贵在映江波。”
《神农本草经》将栀子列为中品,载其:“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细辛也是《伤寒杂病论》中的常用中药,有多首经方以栀子命名,如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等。在古代诗词中,也有关于栀子药性的描写,如薛瑄《锦城馆杂题十三首·其七·栀子》:“会取风霜实,还添药饵名。莫嫌滋味苦,利益似忠诚。”梁以壮《栀子花·其四》:“不须结实成凉药,已解平生郁结心。”栀子还可当作兽药使用,如唐代易静《兵要望江南·其一·马药方第三十》:“常灌马,黄柏与黄连。升麻大黄山栀子,胡盐青黛郁金仙,等分勿令偏。”
栀子应用广泛,是古代重要的经济植物,《史记》载:“千亩卮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古代诗人也常种植栀子,或用来入药,或用来补充家用不足。宋代梅尧臣《植栀子树二窠十一本于松侧》:“举世多植梨,而我学种栀。颜色固不别,良苦诚异宜。”朱翌《与罗教授饭园中种栀子》:“绿钱流地雨当足,飞絮暖空春不寒。”
清热泻火用栀子
“栀仁性体禀轻浮,客热无容心肺兜。五内气邪生善逐,三焦火郁炒能搜。懊憹代解虚烦闷,疮癞同除痛痒愁。寒苦但嫌多伐胃,虚寒血证慎毋投。”(清代朱钥《本草诗笺·栀子》)栀子味苦,性寒,归心、肝、肺、胃、三焦经,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用于热病心烦、肝火目赤、头痛、湿热黄疸、淋证、吐血、衄血、血痢、尿血、口舌生疮、疮疡肿毒、扭伤肿痛的治疗。《本草纲目》引元素曰:“栀子轻飘而象肺,色赤而象火,故能泻肺中之火。其用有四:心经客热,一也;除烦躁,二也;去上焦虚热,三也;治风,四也。”
“栀子最可凉心热,和脾开胃理郁结。又止呕吐痊血痢,虚烦无眠另妥帖。”(明代沈应旸《药性诗诀·栀子》)栀子味苦性寒清降,能清泻三焦火邪,泻心火而除烦,为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常与淡豆豉同用,如《伤寒论》之栀子豉汤。栀子配伍黄芩、黄连、黄柏等,可治疗热病火毒炽盛,三焦俱热之高热烦躁、神昏谵语。
“苦寒卮子专清热,五内三焦郁气搜。止渴除淋黄亦退,懊憹吐衄效多优。”(清代王如鉴《本草约编·卮子》)栀子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善于清利下焦肝胆湿热,配伍茵陈、大黄等,可治疗肝胆湿热之黄疸,如《伤寒论》之茵陈蒿汤。
“苦寒栀子最轻飘,泻肺清心热自消。止痢通淋烦渴解,又除郁火利三焦。”(清代徐爔《药性诗解·栀子》)栀子能清下焦湿热,清热凉血,利尿通淋,配伍滑石、车前子、木通等,可治疗血淋、热淋涩痛。
“栀子功专泻,清金使肾凉。心烦原可解,鼻衄最相当。”(清代李庆霖《赋得栀子凉心肾鼻衄最宜得凉字》)栀子性寒,入血分,能清热凉血以止血,可治疗血热妄行引起的多种出血。栀子配伍白茅根、大黄、侧柏叶等,可治疗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配伍黄芩、黄连、黄柏等,可治疗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
“栀子苦寒,专凉心肾。火郁可除,吐衄可定。”(清代冉敬简《医诗必读·栀子》)栀子能泻火解毒,清肝胆火以明目,配伍黄连、龙胆草、夏枯草等,可治疗肝胆火热上攻之目赤肿痛。
“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痛,火降小便。”(明代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栀子》)栀子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配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可治疗热毒疮疡,红肿热痛。
“栀子胸中脑不眠,脐下血滞小旋牵。轻飘上达能清肺,寒兮苦也慎水渊。”(清代张望《古今医诗·栀子》)栀子外用能消肿止痛,用生栀子粉与黄酒调成糊状,外敷患处,可治疗扭挫伤痛。
“相如作赋美鲜栀,入夏开花似酒巵。香豉合来安睡处,茵陈配向发黄时。火炎仁可清胸膈,热甚皮能解表肌。最是苦寒多损胃,急须炒黑莫迟迟。”(清代赵瑾叔《本草诗·山栀》)生栀子走气分而擅于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其中栀子仁偏于走里而清里热,栀子皮偏于达表而去肌肤之热。焦栀子、栀子炭擅于凉血止血,多用于血热吐衄、尿血、崩漏的治疗。姜栀子可增强除烦止呕之功。栀子苦寒,脾虚便溏者忌服。
“挈伴空山采药行,山矾六出倍多情。翻嫌七七夸奇术,遂使琼花返太清。”(清代吴之振《栀子花》)栀子花味苦,性寒,归肺、肝经,具有清肺止咳、凉血止血的功效,用于肺热咳嗽、鼻衄的治疗。栀子叶味苦、涩,性寒,归心、肝、肺经,具有活血消肿、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跌打损伤、疔毒、痔疮、下疳的治疗。
“为怜嘉植近庭除,细雨培根复荷锄。玉色映帘呈睡后,清香送酒入吟馀。”(明代洪贵达《奉教,次匪懈堂四十八咏韵·其三十二·栀子花》)栀子根味甘、苦,性寒,归肝、胆、胃经,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的功效,用于黄疸、痢疾、感冒高热、吐血、衄血、淋证、水肿、乳痈、风火牙痛、疮痈肿毒、跌打损伤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