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圣遗风 青绿世界(一)

——记濒临消失的禹州岩彩绘画技艺传承者杨俊甫

正在作画的杨俊甫

“南山云彩美如画,村西墩台耸入云,描呀描呀描不尽,作业本儿散了群,老师到家把状儿告,啪、啪、啪……小羊儿咩咩真羞人!啪、啪、啪……小羊儿咩咩真羞人!”自幼喜欢绘画的杨俊甫自嘲地念起了小时候同伴们专门为他编成的顺口溜(儿歌),并回忆起当时嬉戏的画面,“同伴们边跑边喊,见我不追了就朝我扮起了鬼脸……”说到此时,年逾甲子的他眼里顿时充溢着儿时的天真。
这首儿歌,仿佛拉着他又回到了那个难忘的岁月!
画圣故里一少年
杨俊甫1963年出生于禹州市西南的方岗乡杨店村,该村以杨姓居多,遂名杨店。村子西临洪畅乡,南靠三峰山,东接颍河平原,村北头的大路沟是禹州通向神垕镇的交通要道,这里山水秀美,民风淳朴,古韵悠长。杨俊甫作为家族里同门同辈中最长的男孩,从出生起自然倍受喜爱与关注。年少的他也没辜负长辈们的期待,生得眉清目秀,聪明伶俐,学前便喜欢涂涂抹抹、写写画画。入学后更是着了迷,见什么画什么,画什么像什么,上课时总盯着窗户外南山的白云目不转睛,常常走神。被老师多次警告后,他依然如此,无奈之下老师只得进行家访。每次家访后,杨家院子里便传出啪、啪、啪……的挨打声。次数多了,便有了这首由邻家小伙伴最先嬉戏传唱的儿歌。
成年后的杨俊甫才从母亲口中得知。原来在他三岁那年,村里的“老秀才”曾对他父亲说:“这个孩子长得有出息,不是块种地的料,将来必定是靠笔吃饭的人。”父亲听后兴奋不已,遂寄以厚望。因此,面对老师多次的家访和他不理想的学习成绩,失望的父亲才会一次次“痛下狠手”,但最终也没有改掉他喜爱画画的“毛病”。直到多年后他因绘画而成名,族中长辈们纷纷夸赞,父亲才似有所悟,并露出会心的笑容对母亲说:“噢,原来靠的是这杆画笔啊!我还以为咱杨家要出个当官的呢……”
小学快要毕业时,村里从山南来了一位吴姓老师。吴老师瘦而高,双目如炬,不善言辞,年龄大概在五十岁左右。偶然的机会,杨俊甫发现课后吴老师常一个人在办公室内画画。于是,在好奇与热爱画画之心的驱使下,放学后他就扒着老师的窗户往里看,如醉如痴,忘记回家。有一次,天色已经很晚了,他被吴老师发现了,正当他感到十分惶恐时,哪知吴老师开口说:“你就是同学们常说的那位小羊咩咩叫的小杨同学吧!小朋友们说你也喜欢画画,那以后可以进来看,但不能这么晚不回家,家里大人会担心的。”原来,吴老师早就知道他在偷看,只是为了观察他而没有揭穿罢了,有时为了能让他早点回家,还故意等他走了再画。从这天起,他不用再偷看了,有时吴老师还让他帮忙干一些拉纸、研墨、打扫卫生的小活儿,慢慢地吴老师就开始教他学起了画画,也算默认了这个学生为徒。
上初中后,杨俊甫才知道吴老师是山南洪畅乡山底吴村人,是方圆几十里很有名的一位手绘匠人,只是迫于生计才到学校当起了老师。平时老乡们有起了新房的,就会请吴老师去画一些屋檐、梁头及影壁等。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人再邀请他画画,他都会叫上学生小杨给他打下手,在这个过程中杨俊甫慢慢学到了很多绘画技巧。同时他也观察到神奇的吴老师用什么材料都可以画画,其中用煤块磨碎,白灰加水,红土加胶,石头打碎等,都可以当颜料入画。于是勤奋好学的他回到家里也学着老师的样子试着捣鼓起来,拣来一些有颜色的石头磨制颜料,常常手都磨出了泡,但怎么也弄不出老师的效果。
吴老师知道了这件事后,亲切地告诉他说:“这种用各种颜色的石头研磨作画,叫岩彩绘。在咱禹州可是有些年头了,听师父的师父说是唐代吴道子发明的,传到今天,已很少有人能得到真传,没有缘分老师也是不会轻易教的。如今你也跟我几年了,也算咱爷俩有这个缘分,看你勤奋好学,又有灵性,就传与你吧!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将来能走多远就全靠你自己摸索了。”从此师父就严肃认真地教起了他岩彩画,并再三叮嘱只能记于心中,不可记于本上。只有记于心中,才能做到永不会忘,记在本上会产生心理依赖,不知那一天就因忘记而失传。
从那时开始,杨俊甫才知道南山彩云之下的山底吴村是唐代画圣吴道子的家乡,师父是吴道子的后世传人。吴道子家后面的九龙岗上有个“七彩洞”,洞内有各种颜色的石头,吴道子通过积年累月的探索,利用研磨后的七彩石,然后再加入各种植物色剂(胶)而最终发明了独有的岩彩绘画,这便是禹州岩彩绘画的源头“画圣岩彩绘”。随后,吴老师就带着他一起翻越南山,到“七彩洞”采石,在采集颜料的过程中,不但教会他怎样辨石、怎样研石、怎样制色……还绘声绘色地讲起吴道子当年用这种独特的颜料,一日作就三月功,落笔画成鬼神惊的故事,从而赢得后世“画圣”及“吴带当风”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