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药茶:草木精微一盏存
中国的茶品种丰富,各地饮茶习惯也不尽相同。无论是“有药有茶”,还是“有药无茶”的代茶饮,都应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体质和身体状况来选择。
别样茶
草药茶将中草药与茶叶配用,或以单味或复方中草药煎煮、冲泡,具有饮用便捷性。菊花茶、苦丁茶、夏桑菊茶等都可算是广义上的草药茶。
《本草纲目》中不含茶叶的代茶饮药方就有20多首,至今民间仍应用十分广泛。现在称为HerbalTea的茶,指的就是有保健作用的、可以冲泡的茶,用的不是山茶科植物茶的叶子。在许多餐饮场所,除了红茶之外,还会提供多种袋泡茶,口感好,冲泡简便,特别受欢迎。
苦丁茶叶苦、无毒,以“苦登”之名收载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主要用冬青科的常绿乔木,俗称茶丁。说到苦丁茶,我不由想起了著名的植物学家百岁老人胡秀英。她早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主要研究的是冬青科植物。胡博士是植物学界的“常青树”。这位百岁老人曾编著了一本《草药与凉茶》。她身体力行研究凉茶,研创了一种“三冬茶”,由三种冬青科植物的叶子组成。胡博士能长寿,并健康地工作,常喝草药茶就是她的保健秘诀之一。
草药茶的种类
茶叶多种多样,搭配合理的话便相得益彰,一年四季可选择不同的茶饮。春天阳气上升,万物复苏,百花齐放,这时喝花茶比较好。
所谓花茶,就是在绿茶中加入花,根据不同地方的习俗、不同人的体质而相应有所变化。如加入茉莉花、桂花、白兰花、玫瑰花等。
对北京人来说,最熟悉的花茶就是茉莉花茶。茉莉花是绿茶最好的搭档。在南方,茉莉花茶习称“香片”。
春天喝花茶,其芳香可以醒脾、理气开郁、化湿。中医养生理论强调,春天要保持开朗的心情,尽量不要郁闷生气,这时花茶可以有所帮助。
夏日炎炎,气候闷热,暑热和湿气扑面而来,能清暑解热的荷叶茶最为应景。荷叶能利湿热、降血脂,适合受肥胖困扰的群体。还有一款凉茶也适用于酷热的夏季,有夏枯草、桑叶、野菊花三味药,简称“夏桑菊”。它的功效和古方桑菊饮类似,重点在于疏散风热、平肝降火,可以把它看作一款迷你版的桑菊饮。杭菊就是作为药茶而发展起来的,随之又有了贡菊。
秋季天气比较干燥。人们容易感到皮肤或口腔不适,这时候需要滋阴润肺,煮马蹄水、梨水都是不错的选择。此外,还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中药一起煎煮或沏泡,也属于草药茶的范畴。
到了冬天,天气慢慢凉了,人体的新陈代谢减缓,温热性的茶会更合适,可饮姜母茶。
《本草纲目》中记载了春夏秋冬的草药茶以及可在茶叶里加上的其他辅料,如蜂蜜、麻油、姜、葱、糖、醋等。在李时珍的故乡湖北蕲春,两餐之间会上一种茶点,以茶叶与炒米、芝麻、红糖、黄豆、盐共同做成,既是茶,也是点心。来的客人越尊贵,添加的材料就越多。
中国的绞股蓝茶在日本非常流行,被称为甘茶蔓。绞股蓝源自葫芦科植物,早在明代的《救荒本草》已有记载,它虽然并非来源于五加科,却富含与人参皂苷类似的皂苷类成分。
绞股蓝有增强免疫力、调节人体生理机能、降血压、降血脂的功效。非常有意思的是,绞股蓝有味甘和味苦两种,虽外形一模一样,但一尝便知不同。一般作保健茶饮的是用味道甘甜的品种。绞股蓝的药性偏凉,脾胃虚寒的人要慎服。
藤茶,来源于葡萄科藤本植物显齿蛇葡萄。它的使用历史更早一些,早在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已经有记载。明清时期,成为江西客家人的日常饮用茶。藤茶具有清热解毒、消炎利咽、降压减脂、消除疲劳的功效。
藤茶表面满满都是一层白霜,所以又称“白茶”,这层白霜是藤茶叶子在加工过程中析出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成分是二氢杨梅素。
岭南凉茶
草药茶的种类不胜枚举,名气最大的要数凉茶了。凉茶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岭南地区环境湿热,广州、香港等地凉茶铺星罗棋布。凉茶品种繁多,如五花茶、二十四味等。凉茶可以祛湿降火、解燥消暑,人们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
饮用草药茶也有些注意事项。
首先,草药茶和药一样,饮用的时候安全第一,一定要辨明品种。比如,五花茶药性平和又能祛湿,是每家凉茶铺必备的产品。我在广州等地的不同场合问过很多人五花茶的组成,答案五花八门,甚至有人告诉我:“用什么花都可以。”
并不是什么花都可以。2003年,我处理过五花茶中误用洋金花引起的中毒事件。一旦用错了“花”,后果不堪设想。比较公认的五花茶的配方是金银花、木棉花、鸡蛋花、葛花和槐花。
其次,饮凉茶因各人的体质而异。在岭南地区,人们常会被人问道:“您是‘寒底’还是‘热底’”?“寒底、热底”指的就是平时的体质,简单地分为寒、热两大群组。
凉茶大部分偏凉。有些人特别怕热、冬天不怕冷,平时也很容易上火,这一类人的体质普遍是偏热的,通常称“热底”,适合喝凉茶。有的人特别怕冷,容易手脚冰凉,不喜欢吹空调,这类人就是所说的“寒底”体质,不太适合喝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