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地上读懂中华文明

——读《国家文化公园:从理论到实践》

“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是中国创造,其理论充分展现了中国创新,是“理论自信”在文化旅游领域的生动表达。而国家文化公园的实践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壮举,其建设工作涉及面广、复杂度高、综合性强。
正基于此,由人民出版社付梓印行的吴若山先生新作《国家文化公园:从理论到实践》,立足理论和实践两大维度,融合中外丰富的理论资源,并深度调研全国多个相关建设省份、总结分析推进工作的利弊得失,力图呈现当前国家文化公园的研究概貌、建设现状、发展成绩、面临问题、解决方案等。
《国家文化公园:从理论到实践》在做深刻的理论观照时,虽然充分吸取了古今中外众多理论资源,但并没有纸上“空转”,而是立足中国现实国情和时代特点,深扎厚实的大地提出的接地气的理论思考。
尤值一提的是,《国家文化公园:从理论到实践》聚焦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内涵并拆解要义,创新性地从“国家性”“文化形”“公园型”三个维度进行深刻地理论审视。最终令人信服地论证出,“国家性”“文化形”“公园型”分别呈现出的是政治、文化、经济三大基础结构体系的共同作用。“国家性”主要表现为国家意志和国家行为,突出体现“保护好”的使命。“文化形”主要彰显了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内涵,突出体现“传承好”的使命。“公园型”主要体现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操作模式和实施路径,是“利用好”的一种伟大探索。
此种精彩论述在书中多有呈现,不一而足,不做过多阐述,读者尽可以去读出各自的“哈姆莱特”。
当前,五大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已经如火如荼开展起来,各地都在结合区域特点积极探索前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沿线涉及15个省区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沿线涉及8个省市,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沿线15个省区市,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涉及9个省区。
这种局面下,为了尽可能在实践中避免走弯路,《国家文化公园:从理论到实践》一书深刻剖析并准确把握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范围、主体功能区建设、重点工程建设等等在实践中必须直面的“关节点”“关键点”“着力点”“突破点”。在大走访、大调研的基础上,该书还总结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段、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等进行的深入探索和构建的特色发展模式,极具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同时,本书并没有回避国家文化公园出现的管理机制、资金投入、项目建设等方面的问题,特别对于近几年某些地方出现的大拆大建、过度设计、跨区域联动不足、相关机构队伍薄弱、全程监管制度缺少等保持了足够的警惕。这些都是在深入走访调研中才能发现的真切问题,可见作者吴若山下足了功夫。对于下一阶段,作者深刻地阐述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加强顶层设计,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大力提高项目建设水平,积极发挥好市场的作用,进一步处理好国家战略性和日常生活性关系,等等。这些都是同类研究中少见的极具价值的真知灼见。
整体来看,《国家文化公园:从理论到实践》一书较为圆满地解决了国家文化公园“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建”“怎么管”等重要问题。在大地上读懂中华文明,该书值得开启一场美妙的阅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