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根细性辛温 散寒祛风化痰饮

——诗词中的细辛及其药用价值

甘草人参,天麻芍药,薄荷荆芥川芎。乳香没药,白芷共甘松。玉金藜芦桔梗,甘菊花,藁本茯苓。防风等,细辛分两,各自要均停。
问甚浑身壮热,管甚偏正,夹脑头风。着将一字嗅鼻中,当下神功有准。李贵妃曾坏双睛。竭的效,章宗见喜,加做一提金。
这首《满庭芳》是元代无名氏的作品。上阕是一首方剂,由甘草、人参、细辛等药物组成。下阕描写这首方剂可以治疗壮热、头风等疾病,还曾治好李贵妃的眼疾,金章宗因此大喜,赏赐给献方人一提金。诗中的细辛,是常用的发散风寒类解表药,对风寒感冒、偏正头痛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细辛辛温药性良
细辛以干燥根和根茎入药,因其根茎纤细而味道辛辣,得名细辛。《本草纲目》引《梦溪笔谈》云:“细辛出华山,极细而直,柔韧,深紫色,味极辛,嚼之习习如椒而更甚于椒。”细辛入药,以根多、色灰黄、干燥,味辛辣而麻舌者为佳。现当代邵祖平《落雁峰》:“暝花阴崖攒小红,细辛螫口号儿童。”细辛因味道辛辣,又名小辛、少辛,因根茎纤细,又名细草、细条。
细辛的入药历史非常悠久,在《山海经》中就有记载。李时珍说:“按《山海经》云,浮戏之山多少辛。《管子》云:五沃之土,群药生少辛,是矣。”东晋郭璞《南山经图赞·其三·狌狌》:“狌狌似猴,走立行伏。櫰木挺力,少辛明目。”《神农本草经》将细辛列为上品,载其“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细辛味辛能补肝,可除倒睫而明眼目,配伍地肤子、决明子和松脂等,可治疗雀目,唐代徐成《王良百一诗·其三十四》:“有瘴多须泪,无令冷药多。细辛并地骨,犀角决明和。”
细辛是《伤寒杂病论》中最常提及的中药之一,在十余首经方中均有应用。如具有温肺化饮功效的小青龙汤、厚朴麻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射干麻黄汤,具有散寒止痛功效的侯氏黑散、大黄附子汤,具有温通血脉功效的当归四逆汤,具有温里发表功效的麻黄附子细辛汤等。
宋代之前,主要以产于陕西华阴的马兜铃科细辛属植物华细辛入药,《名医别录》载,细辛生华阴山谷,二月、八月采根阴干。自明代以后,华细辛产量则逐渐下降,产于辽东一带的辽细辛(马兜铃科细辛属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习称辽细辛)逐渐成为入药的主流。细辛多生长于山沟或林下湿润肥沃的土地,明代李荇《溪上联句》:“竹杖敲苍壁,芒鞋踏细辛。曾阴遗伏暑,密树秘游人。”
细辛解表善通窍
“华阴采得少辛还,临海东阳未足传。鼻塞头风皆可愈,齿疼目泪悉能痊。细根却喜堪存用,双叶须教急弃捐。单服令人常闷绝,误投香燥见休偏。”(清代赵瑾叔《本草诗·细辛》)细辛味辛,性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的功效,用于风寒表证、头痛、牙痛、风湿痹痛、痰饮咳喘、鼻塞、鼻渊、口疮的治疗。
“细辛主治散风寒,头面游风去不难。下气破痰兼润燥,温经发汗亦宜餐。”(清代徐爔《药性诗解·细辛》)细辛辛温发散,芳香透达,长于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配伍羌活、防风、白芷等,可治疗外感风寒之头身疼痛较甚;细辛既能散风寒,又能通鼻窍,配伍白芷、苍耳子等,可治疗风寒感冒,鼻塞流涕;细辛既入肺经散在表之风寒,又入肾经除在里之寒邪,配伍麻黄、附子,可治疗阳虚外感,恶寒发热、无汗、脉反沉者,如《伤寒论》之麻黄附子细辛汤。
“细辛治湿与拘挛,百节头疼九窍酸。齆鼻眼昏清泪下,咽喉牙齿总教欢。”(明代沈应旸《药性诗诀·细辛》)细辛辛香走窜,宣泄郁滞,上达巅顶,通利九窍,善于祛风散寒,且止痛之力颇强,擅于治疗风寒性头痛、牙痛、痹痛等多种寒痛证。细辛配独活、川芎等,可治疗少阴头痛,足寒气逆,脉象沉细者;配伍川芎、白芷、羌活等,可治疗外感风邪,偏正头痛;配伍川芎、麻黄、附子等,可治疗痛则如破,脉微弦而紧的风冷头痛;细辛单用或配伍白芷、荜茇煎汤含漱,可治疗风冷牙痛;配伍生石膏、黄连、升麻等,可治疗胃火牙痛;配伍蜂房煎汤含漱,可治疗龋齿牙痛。细辛既散少阴肾经在里之寒邪以通阳散结,又搜筋骨间的风湿而蠲痹止痛,配伍独活、桑寄生、防风等,可治疗风寒湿痹,腰膝冷痛。
“细辛温辛能泄肺,风寒喘嗽塞两鼻。补肝目疾痫惊须,润燥肾家耳病企。咽喉口齿散浮火,辛香开窍燥烈类。”(清代张望《古今医诗·细辛》)细辛辛散温通,芳香透达,散风邪,化湿浊,通鼻窍,为治鼻鼽、鼻渊之良药,配伍白芷、苍耳子、辛夷等,可治疗鼻鼽、鼻渊之鼻塞、流涕、头痛。
“细辛根细味多辛,下气温中欬逆伸。湿痹风寒皆解散,节拘头痛去如神。”(清代王如鉴《本草约编·细辛》)细辛辛散温通,外能发散风寒,内能温肺化饮,常与散寒宣肺、温化痰饮药同用,治疗风寒咳喘证或寒饮咳喘证。细辛配伍麻黄、桂枝、干姜等,可治疗外感风寒,水饮内停之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清稀,如《伤寒论》之小青龙汤;配伍茯苓、干姜、五味子等,可治疗寒痰停饮射肺之咳嗽胸满、气逆喘急,如《金匮要略》之苓甘五味姜辛汤。
“细辛辛温,少阴头痛,利窍通关,风湿皆用。”(明代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细辛》)细辛辛温行散,芳香透达,研末吹鼻取嚏,有通关开窍醒神之功,可治疗中恶或痰厥所致猝然口噤气塞、昏不知人、面色苍白、牙关紧闭之神昏窍闭证,常与皂荚共研末为散。
“细辛去风,清头止咳。口疮喉痹,风湿鼻塞。”(清代冉敬简《医诗必读·细辛》)细辛味辛能散浮热、发郁火、祛风止痛,配伍黄连为末掺于患部,可治疗口舌生疮。细辛研末,以生姜汁调和,外敷脐部,可治疗口腔溃疡。
“病居督脉细辛宜,反与藜芦当戒之。手足二阴行血处,筋骸百节散邪时。补肝若用应需尔,泄肺如该更待谁。只是上升温且烈,难同诸药一般施。”(清代朱钥《本草诗笺·细辛》)细辛反藜芦,不宜与之同用。细辛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古人有“细辛用量不过钱”之说,一般煎服每次1~3克,散剂每次服0.5~1克。细辛辛香温散,气虚多汗、阴虚阳亢头痛,以及阴虚燥咳或肺热咳嗽者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