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脉守护少年成长
人都是生活在某个时空之中的,必然要经受文化的洗礼和影响。人的活动,无论其内在的认知还是外在的行为,都不可避免地映射出文化的特性和内涵。优秀传统文化对一个人的熏陶和塑造,是全面的,也是持久的。好的文学作品能够推动人们在历史文化长河中汲取精神营养,从而寻找到不断前行的原动力。不少作家善于通过文学作品来“寻根”,深耕在文学想象的艺术空间之中,向内部挖掘,朝深处用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曾宪红的儿童小说《少年鼓王》,通过八位少年争夺鼓王的故事,在展现浓郁乡土气息的同时,特别揭示出传统文脉是如何有效守护少年成长的。
《少年鼓王》的叙事空间放在沧水与浪水交汇之处,即沅江流域。这里是爱国诗人屈原所到之处,作者将小说的空间融入深厚的历史底蕴。就在这沧浪河水之畔,藏在大山褶皱里的沧浪两岸人家,一直坚守着“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即“选拔少年鼓王”。村子里定下了一套严苛的考核标准,包括人品为上、勤劳善良、成绩优异、善通乐器等。对好传统的尊重融入他们的血液里,在“技”之外,尤其重视“德”,也就是人的品行和德行。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也是传达作者创作理念的代言者。在《少年鼓王》中,作者塑造了一位优秀传统文化赓续者的人物形象——少年阿喜哥,将自强、友爱、正义等优良品质的内涵集中凸显出来。
面对生活的困难,少年阿喜哥勇敢面对。在小说中,作者并没有直接书写他生活的不易,而是通过一个瘪瘪的鱼篓,暗示他生活的艰辛与自强不息的品格。失去父亲的阿喜哥,与年迈的奶奶、患病的母亲、年幼的妹妹一起生活,靠鱼篓打鱼来维持生计,年少的他担负起养家的责任。当他决定竞选“少年鼓王”时,就在写对联、练书法、拉胡琴上下功夫。特别是因家庭贫穷无法购买胡琴时,他制作了一把“土胡琴”,刻苦练习以迎战比赛。在作者的笔下,一个明事理、能吃苦、善动脑筋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尊老爱幼是中华传统美德。少年阿喜哥孝敬长辈、对妹妹疼爱有加。班主任李老师生病住院,他骑着牛前往县城看望。面对同学的嘲笑,尤其是鼓王竞争对手武京京的刁难时,他总是显出稳重的心态,设法化解尴尬的局面。在他与强买强卖的老板进行斗争时,他没有退缩,而是大胆呵斥不良行为。当老婆婆急着买鱼做药引子,却丢失钱财无法付给他鱼钱时,他急忙起身安慰老人,并让老婆婆直接将红鲤鱼拿走。小小年纪的阿喜哥既具有正义感又具有善良之心,这是一个真诚的、友爱的、心中布满阳光的少年。
对于一部小说而言,深刻的社会性和思想性是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出来的,以此表达出文学的审美价值与教育功能。可以说,作者在理解人物角色基础之上,通过一个个故事情节的推动,顺其自然地将人物“领”到读者面前。
人的优秀品质并不完全是先天具有的,传统品德的习得需要师者的引导和指点,需要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在一旁助力。小说中的老鼓王长腿爷爷、樵老爷、刘春雷、唢呐老先生、宝爷、李老师等人物,既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者,又是担负培育下一代重任的传道者。无论是传授写对子与写书法技艺的经验,还是将拉琴、吹唢呐的最高境界进行精辟阐释与演绎,这些都对村里的少年成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们鼓励孩子们要读书识大体,做内心有真正“文墨”的人,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守护好、传承好。特别是李老师,作为阿喜哥的班主任,对阿喜哥性格的形成、品德的养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李老师的心目中,“每一个善良和聪明的孩子都是老师心目中的鼓王”。生病的李老师将两套《声律启蒙》《二胡演奏速成》交给阿喜哥,并要求他转送给武京京。李老师身上具有的人格力量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更影响着少年阿喜哥的人生轨迹。
总的来说,作者以精巧的文思、精心的布局,从儿童成长的视角讲述乡土故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充分展现出来,彰显了中华传统道德的内在价值,并且传达出一代代新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历史文脉的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