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镇文殊寺藏着一所清朝的书院

禹州市文殊高级中学(古蓝阳书院所在地)

蓝河者,水也;蓝阳者,蓝河之北岸也。
民国《禹县志·水志》云:“《水经注》曰:蓝水出阳翟县重岭山,今名牛头山(乾隆《邵志》、清《一统志》名赵家河)。源出山南库房沟,东经乾明山阴,至翟村会小青河。其源曰黑龙池。又东经昆仑山阴,至楼子赵。又南至鸿畅。石板河西来入焉。源出昆仑山,南来至垌沟,悬崖绝壁,飞瀑奔流,下注深潭,东北注蓝水。又南至法融寺,与乌水合。南入郏县,过塚头注汝。”
民国《禹县志·水志》载:“乌水源出县西玉泉山西之乌鸡泉(义让里十甲),为蓝水别源(乾隆《邵志》、清《一统志》名张八河)。《邵志》称出夹龙山,盖玉泉山异名也。东北过接御山阴,至文殊店。蓝阳书院在焉。又南至银河镇(今薛河村,编者注),又东过禹山阴至坞头炉(今东炉,编者注)。乌鲫河北来入焉。又南过角子山东至涧头河。宋陈恬隐居处,所谓涧上村也。百子涧水东来入焉。源出三峰山西峰之阴(地名谢砦沟),水势湍急如奔马,因名马泉,俗曰倒流河。乌水又南过三峰山至法融寺,蓝水西北来入焉。”
习惯上,文殊当地人把乌河(又名乌溪河)称做蓝河。可能因蓝水书院之故。
古文殊店扼东西、南北之交通要道。源自禹州城的东西古道,一路至文殊村沿乌水西上,并经文殊寺山门南,可抵达磨街等地;穿神垕古镇的南北古道经文殊至顺店。文殊非只岗沟起伏、溪流纵横,亦有书院之远播也。
今有学校,近有学堂,古有书院,皆传播文明之所也。书院多为文人讲学之地,或官办,或名儒私办,以研究儒学经典为主,兼论时政。著名对联有东林书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书院之名始于唐。玄宗时,东都洛阳紫微城建丽正书院。此时书院乃修书之地也。
五代十国之际,官学遭破坏,庠学失教,始有私人书院问世。
五代后晋时,宋州虞城通儒杨悫聚众讲学,睢阳书院初创。初为学舍,后继者发扬光大,并因北宋初年开科取士而一举成名。慕学者络绎不绝,“远近学者皆归之”,盛况空前。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城富户曹诚出巨资,建立书院。晏殊、范仲淹皆为徒。“聚学为海,则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淬司为锋,则浮云我决,良玉我切。”(范仲淹《南京书院题名记》)
禹州书院始于元代杨可道创建的儒林书院。经明至清,禹州的书院达到最盛时期。明时有颍滨书院、白沙书院、仙棠书院、东峰书院、辋山书院、西溪书院;清时有凤凰台书院、甘棠书院、颍川书院、育贤书院、望峰书院、方山书院、颍南书院、蓝阳书院、环颍书院、养蒙书院和颍滨经舍。
据1989年《禹州市志》中的禹境主要书院分布表记载:蓝阳书院创办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由知州许鸿磐创建,在禹州城西文殊店文殊寺内。
又据民国《禹县志·宗教志》记载:文殊寺在“县西古清水里,义让里八甲文殊店。金初建。明洪武间重建。成化元年,僧南宗重建。清乾隆年间,知州梁公因寺建蓝阳书院,碑今尚存。内有白石佛像,高八尺余,及明太师马文升书碑。”
再据民国《禹县志·学校志》记载:蓝阳书院“在县西义让里文殊店,本文殊寺。道光三年,知州许鸿磐改建并记。”
从三则材料分析,《禹州市志》中有关蓝阳书院的记载似引自民国《禹县志·学校志》,但它把许鸿磐“改建”编成为“创建”,从而把蓝阳书院的历史向后推迟了几十年。
关于“知州梁公因寺建蓝阳书院”一语的记载,又查阅民国《禹县志·官师表》,在记载清朝的知州中,在知州王秉纲与萧应锐之间确有一个梁姓知州。县志是这样注解的:“梁,名逸,见《初建蓝阳书院碑》”。原来这个知州没有确凿的信息,仅知姓,不知名;并且是根据蓝阳书院碑刻补添的,原来的禹州史志中并没有记载。
由于文殊寺焚毁于1945年,再加上后来的扒拆,原址又多次建校,由高中到初中,寺中的文物损失殆尽。
据文殊当地人回忆:文殊寺规模宏大。寺院依金鸡山而建,坐北朝南。寺院共三重,正门紧靠蓝河,寺院南北长约400米,两边有厢房。文殊菩萨殿在寺院的最高处,也是整个寺院规模最大的建筑。大殿是木质结构,里面供奉着寺院的镇院之宝——文殊菩萨白石像。
又据文殊人陈德林(原周口地区农业区划办主任)老先生回忆:“文殊寺院,当年颇具规模,主殿巍峨、高大,飞檐雕栋,流光溢彩。文殊菩萨神像端庄,金碧辉煌。山门口挂有匾额,上书‘文殊寺’三个黑底金黄色大字;山门两边挂有木刻对联,上联是‘佛门净地,为弟子行当方正’,下联是‘善莅慈悲,济众生自有圆通’。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善男信女,成群结队,焚香祷告,祈求平安,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烟火颇盛。”
然而,有关蓝阳书院的史料,实在难觅。既为书院,定有院名题额,或木或石;既为书院,定有规模,或大或小;既为书院,定有刻石,况建又改,当立碑记之;既为书院,定有时长,或长或短,或间断或连续。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已无法得到更加详尽的资料。
蓝阳书院不同于大多数书院,它不是独立的书院,它寄居在文殊寺的偏殿里,因陋就简,其规模人数都非常有限,其影响力也不会太大。
纵然如此,亦可推断的是:蓝阳书院的创办,定有利于禹州西半部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定为禹州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为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内,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更为可喜的是,在文殊寺及蓝阳书院原址于1969年8月创办的禹州市文殊高级中学、1978年创办的文殊公社(乡)重点初级中学,及2017年恢复办学的禹州市文殊高级中学,继承蓝阳书院的文脉,世代相传,为禹州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各种人才的培养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