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龙寺

    回龙寺,也称“廻龙寺”。位于东关街指向东北的左“丫”枝道路上,背依古城,面临颍河。是目前东关辖区内唯一残存的一座古建遗存。
    回龙寺始建的具体年代也已无考。据民间传说,始见于元朝中期。清道光《禹州志》载:回龙寺“创建无考,明季毁,清顺治年间(1644年—1661年)重建”,可见其历史久远。
    清顺治年间重建的回龙寺虽然名为佛教寺院,但其实质上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儒、佛”三家文化的融合体。旧时的回龙寺坐西向东,为一进二的院落。站在回龙寺的大门口,远眺圯桥、张良洞,即可尽收眼底。回龙寺前院奉祀神明“回龙”;后院奉祀“大悲佛”;配祀神明为前院北厢房文护法神李萝阳,南厢房的武护法神沈荃。
    被奉祀在后院的“大悲佛”,虽为回龙寺奉祀的神明品阶最高的神明,但其实上也为配祀神明。乍看起来,品阶最高的神明作为配祀,似乎有所不敬,而实际上,这是道教、佛教神祇文化传统和中国民间神祇文化传统在宗教场所布局方面的一个区别。在中国民间神祇文化传统中,配祀神明的品阶都低于主祀神明,而在道教、佛教神祇文化传统中,主祀的神明多以其职司而论,品阶不一定最高,如“回龙”为主掌颍河的水神;而配祀的神明,则以能显示主祀神明出处、来历、师承、隶属关系为主旨,和主祀神明相比,配祀神明的品阶可高可低。如回龙寺中大悲佛的神明品阶高于回龙,护法神将李萝阳、沈荃的神明品阶则低于回龙。
    “大悲佛”,又称“大悲慈母佛、慈母佛、大慈母、智慧慈母佛”等等,被供奉于回龙寺后院的大殿中,是该寺的主殿,佛像为高达一丈六的铜质佛像,是禹州当时庙宇中较大的铜造像。“大悲佛”其来历早期源于藏传佛教,随着唐、宋、元时期和藏地的文化交流传入内地,成为汉传佛教的佛陀,用佛教的语言说是“女相佛陀”, 用世俗的话说则是“女性神明”。而回龙寺奉祀的“大悲佛”也被世俗化,旧时在禹州本土的佛教理念中,“大悲佛”就是“回龙”的母亲。
    “龙”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图腾,既是民间神祇文化体系的神明,也是道教中主掌某一方或某一处水系的神明。而回龙寺作为一处佛教寺院,主奉“回龙”,也说明了民间、道教、佛教的神祇文化体系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融合度。“回龙”,也称“颍河龙王”,在禹州,无论是民间、道教,还是在佛教的神祇文化体系中,“回龙”都是主掌颍河水系的水神。“回龙”的称谓,其来历源于禹州民间的传说和佛教世俗化理念的结合,传说回龙成年后,拜别母亲“大悲慈母佛”,顺颍河游至张良洞,因见颍河在禹州城北处连转几道弯,幽曲蜿蜒,风景优美而不忍离去,恰在此时,其母大悲佛在连洛湾方向呼喊,“回龙”于是回首眺望西北,得其母大悲佛的旨意,成为主掌颍河的水神。遂将颍河水府建于此段河中,禹州百姓为奉祀“回龙”,遂在颍河南岸建“回龙寺”。因禹州话中“回”与“黑”谐音,故“回龙”也被讹称为“黑龙”,“回龙殿” 也被讹称为“黑龙殿”之说,“颍河龙王”也因此而有“黑龙”之称谓。而回龙寺中的文、武护法神李萝阳、沈荃,史上则实有其人。
    李夢阳,宁夏庆阳(今甘肃省)人,号崆峒子,明弘治七年(1494年)进士,官至江西提学副使。工诗文,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著有《崆峒集》。晚年居钧州,故去后葬禹州崆峒山之阳。被民众奉为回龙寺的护法神将,因其诗文在禹州素有盛名,也被禹州民众称为“文护法”。
    沈荃,字贞蕤,江南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顺治九年(1652年)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在河南任职大梁道副使、分巡大梁道、河南按察使期间,多次率兵剿除禹境匪患,被民众誉为禹州的保护神。其去职后被民众奉为回龙寺的护法神将,也称“武护法”。而实际上,沈荃除在河南任职外,还历任翰林院编修、直南书房侍讲、侍读学士、日讲起居注官、国子监祭酒、詹事府詹事、礼部侍郎等职,善诗文、书法,可谓是文武双全。其书法颇为康熙帝所推崇,沈荃卒后葬于原籍。康熙帝南巡,亲书“落纸雲烟”四字以褒奖沈荃。此贴后转赠给禹州“沈公祠”,禹州人将其依原式刻石置于祠堂之内。这块康熙皇帝的御笔石刻,在民国后期被移放在黉学内,“文革”时被砸断为两节弃埋于地下,现断片存禹州市文物管理处。因李夢阳、沈荃为中土人士成就的佛教神明,回龙寺前院供奉李萝阳的北厢房,也被称为“李萝阳祠堂”“李家祠堂”;供奉沈荃的南厢房,也被称为“沈荃祠堂”“沈家祠堂”等。
    作为汉传佛教的法坛,回龙寺的建筑规模虽然不大,但是其神明序列、建筑布局中独有的文化特征,却是中华民族的民间、道教、佛教等神祇文化体系相互溶合的历史见证。如:藏传佛教的“大悲慈母佛”被拉入汉传佛教,并被世俗化为“回龙”的母亲;“龙”作为汉民族的图腾被拉入汉传佛教成为佛子;封建王朝的官员(儒学弟子)被拉入汉传佛教成为护法神;坐西朝东的寺院不称“倒座”寺(佛、道两教的寺庙布局,一般都是座北朝南,其它朝向的都要在寺庙的名称前冠以“倒座”二字)等等,都是稀见的历史、文化标志。
    回龙寺由山门和两进庙院组成。最早的毁损始于19世纪20年代冯玉祥督豫期间,寺中的铜像因冯玉祥推行的“捣毁神像运动”而被毁。如今回龙寺,后院已经无存,前院唯有前殿和北厢房尚存。目前该寺内的建筑物均已破败不堪,一些残留的石碑,也多已无法辩认。原供奉的神明,也被信徒们新塑的其他佛像所替代,唯北厢房东端信徒们新称的一间“黑龙殿”,尚显示“回龙”曾在此处享受香火的痕迹。